第456章 通政司!君權神授愚弄百姓!(1 / 2)

老朱陛下開口。

通政司一眾官員十天之內就趕到了天津城。

他們不趕過來也不行,這可是老朱陛下的旨意。

大明王朝第一任通政使,叫做曾秉正,也是個人物。

洪武九年,大明出現天變,“欽天監報五星紊度,日月相刑”。

這放在曆朝曆代,那都是足以影響政局的大事。

古人眼裡,出現天變這可是老天爺的示警,不是皇帝昏庸就是朝有奸臣。

其實這真不能怪他們,要怪隻能怪這個時代。

曆朝曆代的帝王都喜歡玩“君權神授”這套把戲,利用平民老百姓對自然力量的信仰和崇拜,把自己的意誌假托為上天的命令,稱之為“天命”!

漢朝的董仲舒也十分識趣地提出“天人感應”,認為君主是上天選擇的,如果君主有過失上天會降罪,從而將儒家與皇權捆綁在一起,確立儒教獨尊的地位。

說白了,曆代帝王就是借助這種莫須有的神秘感,來贏得天下子民認可與敬畏,以便他們更好地統禦萬民,主宰江山!

這就是所謂的天子威嚴!

儒學“君權神授”這套理論,給他披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至於平民老百姓,他們隻需要聽從天子的命令就行了,愚昧且麻木的活著!

民智未開之前,曆代帝王都是采取愚民政策用來統治百姓,儒學在這方麵獻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就連那位至聖先師都說出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等儒家聖言,可想而知他的徒子徒孫們,又會采取什麼措施愚弄百姓。

李祺現在要做的,就是辦報紙開啟民智,打消這勞什子神秘感,讓天子走入民間!

而洪武九年這場天變,也給了曾秉正一場仕途機遇。

當時老朱陛下以天變詔群臣言事,曾秉正上疏直言,贏得老朱陛下的青睞,以監丞曾秉正為刑部主事,後不久置通政使司,命曾秉正為通政使。

說白了,通政司乃是老朱陛下為防中書省的專權而設置的“天子喉舌之司",

由於通政司的設置具有特殊使命,故而其最高長官通政使被賦予特殊的地位,為九卿之一,居監察院左都禦史之後而在大理寺寺卿之前。

通政司掌受內外章疏敷奏封駁之事,凡議大政、大獄及會推文武大臣,通政使均得參與。

凡是以下達上的所有公私文書,均由通政司上達天聽,在京各衙門下發的公文、勘合,均由通政司驗辨駁正。

故而通政司堪稱“天子喉舌”,確實有“喉舌之司"的特權,而通政使擁有隨時覲見天子的權力,列為九卿也是理所應當。

李祺看著一張國字臉的曾秉正,那不怒自威的麵容,即便是他看了都不免心生好感。

曾秉正也在打量著李祺,這位大明王朝的傳奇人物。

他發跡不過兩三年時間,之前壓根沒有機會與李祺接觸。

雖然如此,但“毒士李文和”的大名,卻是如雷貫耳,整個大明上下沒人不知道,更沒人敢得罪。

這位帝婿駙馬爺,說是大明王朝如今政壇的第三人,也絲毫不為過!

第一人,老朱陛下;第二人,監國太子標;第三人,毒士李文和。

隻是曾秉正想不明白,老朱陛下讓自己來李祺這裡報道乾什麼。

曾秉正還在思考,卻見李祺繼續開口道:“曾大人,昔年你直言上疏,說了一大堆天人感應的理論,勸諫陛下勵精圖治,對吧?”

聽到這話,曾秉正下意識地點了點頭。

畢竟這就是他當年青雲直上的真正原因。

天變嘛,無非就是老天爺降下示警,逮著“君權神授”和“天人感應”這套理論,勸諫皇帝輕徭薄賦、勵精圖治就行了。

說穿了,老朱陛下難道不知道這曾秉正是故意投機?

不,他當然知道!

但知道歸知道,老朱陛下還是選擇將此人給高高捧起,無疑就是做給士林看的。

此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算是老朱陛下對天下士林的認可與示好。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