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祺看向一眾官員。
“鹽這個買賣嘛,誰都想要去做,誰都想要插一手,因為裡麵的利潤實在是太驚人了。”
“但是整個大明的鹽,基本上都是被晉商和徽商,以及江南地區的大商人給壟斷,少數一些山西的池鹽、四川的井鹽什麼的,產量低,遠不能和江淮地區的鹽相比。”
這些北方地區的商人,根本就很難插進鹽的買賣當中。
因為一直以來,大明的官場當中南方士林的力量就非常的龐大,想要插進鹽的買賣當中,首先在官場上你要鬥得過的南方人。
當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朝廷官辦的鹽場當中,大部分都集中於江淮地區,正所謂近水樓台先得月,自然也是這些地區的人先得利。
北方的北直隸和山東雖然也靠海,但是因為這些地區都是一望無際的平原地帶,沒有大量的森林和樹木,在以煮鹽為主的時代,開辦鹽場的耗費太大,自然也就沒有什麼鹽場。
李祺依稀記得,這現象也是一直持續到嘉靖年間,隨著曬鹽法的出現,北直隸和山東這邊才慢慢的出現一些私人鹽場。
所以北方的商人、士紳等等都很想插手鹽的買賣,隻是一直插手不進去。
“鹽是巨額利潤的買賣,誰都想要從中分一杯羹,甚至就連即便是以前做海魚買賣的,水泥買賣的,隻要有機會,大家都不會錯過,說白了利益動人心。”
“可惜這巨額利潤卻沒有落到朝廷手裡,而這就是我們進行鹽政改革的關鍵所在!”
“鹽鐵之利,必須取之用民,用之於民!”
一眾官員聽後下意識地點了點頭。
他們還年輕,並且前途錦繡,所以沒必要為了這麼些銀子就自討苦吃。
“曬鹽法,你們也是看在眼裡的,產鹽量遠朝於煮鹽法。”
眾人一聽,頓時點了點頭。
這個時代的製鹽方法,大家基本上都停留在煮鹽上麵,灶戶、灶戶就是因此而得名的,因為朝廷官辦的鹽場裡麵,全部都是用鍋煮鹽,所以也就稱之為灶戶。
“曬鹽法其實很簡單,就是利用風吹日曬,將海水之中的水分給曬乾,自然就能夠得到鹽。”
“文和,這煮鹽一天也都隻能夠煮兩三鍋的樣子,你這曬鹽法,想要曬出鹽來,它需要的基本時間豈不是要十天半個月了?”
韓宜可笑著說道,他話裡麵提到了一個基礎時間。
曬鹽、曬鹽確實是能夠蒸發水分,但這時間是不是太久了一些,而且其他地方是不是適合采用曬鹽法,仍舊值得深思熟慮。
“當然。”李祺笑著點了點頭。
“諸位還記得親眼看到的鹽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