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鹽政!弘治改革的影響!(2 / 2)

先是納糧開中,效果很是不錯,可隨著權貴插手其中,占窩的占窩貪腐的貪腐,導致商賈輸糧到邊後,去鹽場也換不到鹽,結果自然是鹽政敗壞,沒人再願意輸糧到邊了。

然後就是弘治皇帝搞出了一個“葉琪變法”,直接將大明鹽政徹底推向崩盤!

大明弘治五年,戶部尚書葉淇提出改納糧邊倉為納銀運司,即鹽商不再運米、麥至邊衛換取淮鹽引額,而是直接納銀於兩淮各鹽運司,換取鹽引,赴場守支,所得銀兩一並解交太倉,以銀分解邊衛,邊衛以銀購糧。

自此商人無須遠赴邊疆邊倉納糧報中,在內地到鹽運司繳納銀兩即可換取鹽引,史稱“葉淇變法”。

他這“變法”,實際上就是以銀代粟,將鹽政開中,由“納糧開中”變成了“納銀開中”。

朝廷收銀子容易了,增加了鹽課收入;官員縉紳收銀子方便了,甚至直接用鹽引當貨幣;鹽商更是得到了大大便利,他們可以就近在揚州、杭州等鹽運司所在地納銀取引,領然後去兩淮鹽場鹽銷售謀利!

可為此付出代價的,卻是大明邊鎮徹底崩盤。

因為以往納糧開中,鹽商為了節省運輸成本,會專門安排人手在九邊軍鎮屯田墾殖,就近用糧食去軍鎮報中!

而葉淇變法之後,直接拿銀子就可以換到鹽引,鹽商吃飽了撐的才會去種地,所以九邊軍鎮的屯田將會迅速變壞,連帶著就是九邊軍鎮的糧價飛漲,邊衛軍民無糧可食,然後開始大量逃亡……

輸糧開中,在於調動了百姓運送軍糧的積極性,不足之處就是讓利給鹽商,減少了政府的收入。

但輸糧開中製的有利之處遠不止節約國力民力,還促進了邊境的開發,因為開中製一出,鹽商為了節省運糧成本,就招募大量農民青壯在邊境附近開荒種地,充實了國朝邊境軍鎮,穩定了各大軍鎮的糧食價格,對國朝邊鎮的穩定和開發具有積極意義。

而葉淇變法,說得直白一些,就是本末倒置,直接舍棄了開中法最主要的目的,通過讓利吸引商賈百姓支持邊關軍鎮,而是國朝戶部親自帶頭直接將食鹽專賣權賣給商人謀利!

葉淇為什麼要這樣做?

因為弘治皇帝希望他這樣做,兩淮鹽商也需要他這樣做!

弘治皇帝想要撈更多的銀子,去做齋醮法事!

中興之主,弘治皇帝壓根不配!

那麼變現的最好辦法是什麼?

自然是賣鹽引了!

兩淮鹽商則是巴不得納銀開中,這樣一來就不再需要往邊境運糧,隻需要繳納銀兩,就可以做食鹽生意了。

於是乎,葉淇變法之後,立刻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一年之內,國庫增收白銀百萬兩。

但是問題在於,這是在消耗大明王朝的國運,首先糜爛掉的就是九邊軍鎮!

李祺依稀記得,葉琪變法之後,運輸於河套米豆值銀九十四萬兩,草六十萬兩,每人運米豆六鬥,草四束應用四百七萬人,約費行資八百二十五萬兩。

運一百五十萬的軍需,路費需要八百多萬兩,足以看出往邊鎮運糧成本之高!

邊疆駐軍越多,糧草購買和運輸花費就越大,這筆銀子是無論如何也不能省的,以致於大明後期連軍費都承擔不起了,哪裡沒有滅亡的道理。

此外,隨著納糧開中被取消,鹽商直接就可以用銀子換取到鹽引了,自然沒有人會傻到再去九邊開荒種地,邊關各大軍鎮也就逐漸人煙稀少,做生意的人自然就少了,於是“諸物騰貴”,軍士糧餉直接變相貶值!

比如,納糧開中時在邊關大約一兩銀子一石祿米,而納銀開中後賣到五兩一石祿米!

為什麼?

因為邊關糧食短缺,所以價格昂貴!

鹽政的敗壞,引得九邊糜爛,最後軍費也給不起了,大明自然就此崩塌,救都救不回來。

所以,這一次鹽政改革,對大明意義非凡!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