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六章 忠孝節義無一不缺(2 / 2)

甚至到現在都有可能坐擁半壁江山也說不準呢。

不過,這兩條路雖然不同,卻都是有利也有弊,鄭芝龍便是做事後諸葛亮,他也想不出孰高孰低。

甚至他都能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現在的這種想法,很大一部分原因就來自於他心頭的那種急促感……

要不然,就他那“萬事安全第一”的性格,那是絕不會佩服‘頭鐵’的。

鄭軍攻取青州,大敗肅親王豪格,受降斃殺清軍兩萬人,這可是一場大勝。連同鄭芝龍在青州城外砍殺了被俘的八旗兵,連同戰場上遺留下的屍體築成了京觀的消息,立刻被黑冰台宣揚了出去。

不過是半月功夫,大江南北便就都有聽說了。金陵城更是收到了鄭芝龍遞上的捷報,斃敵降敵兩萬人眾,內中還有千多人的八旗真韃,這是其他諸路明軍根本無能獲取的大勝。

而且鄭芝龍拿下了青州,明軍又已經收複了大半個東昌府,留給齊魯清軍的地盤就隻剩下濟南府了。濟南府的麵積也是不小,但再大,這也隻是一個府,一個鄭軍已經揮師殺去的府而已。

這齊魯極可能就會成為大明第一個全境收複的省份,這可不就是北伐的明證,不就是朝廷的功勞麼?

然而消息報到金陵,這個本該引起舉朝轟動的好消息卻像是一個平淡無奇的小石子落進了河裡,蕩起幾圈微不可查的漣漪後,就再無半點波動了。

而此時的金陵城內,到處蔓延的卻都是關於孔胤植的話題。

鄭芝龍不止給士林撂了顆大炸彈,給金陵朝廷也出了個大難題。這孔胤植該如何處置呢?

是殺是囚,還是放呢?

殺,崇禎帝挺願意的,可是朝臣多有不同意見。這從宋到明,還沒聽說有衍聖公被殺的呢。凶殘如金兵蒙元,都乖乖的捧起了衍聖公,大明朝怎麼能對之揮動屠刀呢?

囚呢,爭議少了不少。因為殺也不是,放也不是。現在誰也不敢徹底為孔胤植洗白的,他也洗不白了。所以,放是不能放的。

如此看似乎‘囚禁’最是妥當。

可囚禁之策能讓朝堂上的爭論減少不少,卻不能平息下天下士林百姓們的熱議。

儒家大義,內諸夏而外夷狄,天地君親師,在後世人看來很迂腐,但對古人而言是不能違的。如果孔聖之後都降了,儒家的一套是不是就要完了啊?

忠孝節義是不是就都是虛的,都是扯淡的?

從北宋到崇禎,甚至是北宋之前的上千年光陰裡,曲阜孔氏多受曆朝曆代的恩寵,不管那是漢人天下還是胡人的江山。

漢魏曰褒成、褒尊、宗聖,在晉宋曰奉聖,後魏曰崇聖,北齊曰恭聖,後周、隋並封鄒國,唐初曰褒聖,開元中,始追諡孔子為文宣王,又以其後為文宣公。到了北宋就是衍聖公。

曆代孔家人多深受國恩,但是這些人滿口仁義道理忠君報國,在改朝換代之際,卻無一個忠義之士。宋代如此,蒙元亦如此,眼下的大明還是如此。

見風使舵,背主求榮,轉向新的主人,他們跑的最快。

如此毫無廉恥的小人,何以為聖人之後?

所以,如今的南國,一場波及到民間與士林與朝堂之上的大混亂已經開始。

對此鄭芝龍是心知肚明,對他來說,如此混亂好啊。那士林朝堂和民間越是混亂才越好,因為這越是混亂影響才會越大。

就像當初的李贄,一開壇講學,不管哪座寺廟,還是深山老林,和尚、樵夫、農民、甚至連女子也勇敢地推開羞答答的閨門,幾乎滿城空巷,都跑來聽他講課。儼然就是橫掃儒、釋、民的學術明星。

對傳統思想造成了強烈的衝擊,被當地的保守勢力視為“異端”、“邪說”,群起圍攻,要把他驅逐出境。但人或許可以驅除去,影響力卻已經種下了。

主要是孔胤植身上的汙點儼然是不可抹消的。誰也不能否認孔胤植先背明降順,後背順降清,如此毫無節操廉恥的行為,也配跟孔聖聯係上嗎?

自從宋代以降,隨著理學的建立和發展,“三綱”逐漸凸顯並且神聖化,“忠孝節義”作為“三綱”的同義語也隨之成為社會流行用語,成為了被全社會上下人等儘數認同的普世價值觀。到了明代的時候,社會上的人等對‘忠孝節義’的認同已經超過了五常。人們論及道德,往往以‘忠孝節義’做概括。

在如今的社會裡,‘忠孝節義’這四個字,完全就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忠臣、孝子、義夫、節婦,那完全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婦綱’全然匹配。發展了幾百年的程朱理學已經將之神聖化、絕對化,成為了古今之所共有、人之所共有的永恒不變的‘天理’!

這一理念已經被世人所共知和尊崇,成為了道德的最高行為準則之餘,也成為了一條禁錮人思想、鉗製人心、束縛人身的鐵鏈。

現在孔胤植他們就是無可辯解的違背了這一‘天理’,那還能不被人萬口唾棄?

朝廷如果饒了孔胤植,那豈不是在自己打臉,豈不是在高聲對朝野上下人等宣揚‘背叛’二字麼?

“有一道學,高屐大履,長袖闊帶,綱常之冠,人倫之衣,拾紙墨之一二,竊唇吻之三四,自謂真仲尼之徒焉。時遇劉諧。劉諧者,聰明士,見而哂曰:“是未知我仲尼兄也。”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劉諧曰:“怪得羲皇以上聖人儘日燃紙燭而行也!”其人默然自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

李生聞而善曰:斯言也,簡而當,約而有餘,可以破疑網而昭中天矣。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蓋雖出於一時調笑之語,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

”好個李贄,可惜早死了五十年!”(讚劉諧,膾炙人口)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