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恰在此時,坤寧宮的太監匆匆而來,請乾隆皇帝前去品嘗荔枝。一聽說有荔枝,乾隆的眼中閃過一絲驚喜,腳下的步伐也不自覺地加快,仿佛真的裝上了風火輪,一眨眼的功夫,便已來到了荔枝麵前。
三箱滿滿的荔枝映入眼簾,乾隆驚訝得合不攏嘴,他瞪大眼睛,難以置信地問道:“這……這也太多了吧!”他的聲音中充滿了驚喜與疑惑,仿佛是在確認這份突如其來的幸福是否真實。
荔枝的確難以保鮮,它們的顏色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暗淡,香味也會日漸消散,最終變得索然無味。李清歌深知這一點,因此她更加珍惜這份來自南方的饋贈。她想起曆史上那些為了運送荔枝而付出的艱辛,那些快馬加鞭、日夜兼程的場景,仿佛就在眼前。她感慨萬分,心中湧起一股對古代勞動人民的敬佩之情。
然而,到了清朝,運荔枝的方法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為了保持荔枝的新鮮,人們甚至會將整棵樹砍下來,樹根上裹著厚厚的黃泥,日夜不停地趕路到京城。儘管如此,乾隆皇帝每年能吃到的鮮荔枝也不過四五十顆而已。這份珍貴,讓李清歌更加珍惜手中的每一顆荔枝。
《清史稿》上詳細記載了乾隆分配荔枝的規矩,李清歌對此也略有耳聞。她知道,這些荔枝不僅僅是一種水果,更是一種身份的象征,一種尊貴的體現。然而,在她看來,這些荔枝更像是連接她與家人、與乾隆皇帝之間情感的紐帶。
自從李清歌的事情發生後,南方戰亂不斷,荔枝的供應也受到了嚴重的影響。仔細算算,乾隆皇帝已經有四年沒吃過荔枝了。這份遺憾,一直藏在他的心底,成為了一個難以釋懷的情結。
當聽說皇後那裡有荔枝時,乾隆的心中湧起一股難以名狀的期待。他以為隻有幾顆而已,卻沒想到竟然是按箱算的。他的眼中閃過一絲驚訝,隨即是滿滿的喜悅。皇後笑著對他說:“皇上,這些荔枝都很新鮮,您嘗嘗看。”她的聲音溫柔而親切,仿佛能撫平他心中的一切煩躁。
乾隆雖然是天子,但在這一刻,他卻像一個普通的孩子一樣,對這份來自南方的甜蜜充滿了渴望。他看到那麼多又紅又大的荔枝,連忙讓太監剝皮給他吃。第一口下去,甘甜的味道就在嘴裡炸開了,還帶著一絲絲桂花的香氣。那份甜蜜,仿佛能滲透到他的每一個細胞裡,讓他忍不住讚歎道:“太妙了!我活了五十年,還沒吃過這麼甜的荔枝呢!”說著,他也不等太監剝了,自己動手吃起來,一顆接一顆地往嘴裡送,仿佛要將這份甜蜜永遠地留在心底。
皇後看著乾隆吃得津津有味,心中不禁湧起一股暖流。她知道,這份甜蜜不僅僅來自於荔枝本身,更來自於她與乾隆之間那份深厚的感情。她輕輕地吩咐容嬤嬤切了一盤西瓜上來,想要讓乾隆也嘗嘗這份來自夏日的清涼。…。。
乾隆嘗了一口西瓜,又被它的美味驚到了。那西瓜的甜,與荔枝的甜截然不同,卻又相得益彰。他的眼睛瞪得圓圓的,跟剛才吃荔枝時一個樣,仿佛是在確認這份美味是否真實存在。他讚不絕口,連聲說道:“好!好!這西瓜也真是美味極了!”
那一刻,坤寧宮中充滿了歡聲笑語,李清歌與乾隆皇帝共同享受著這份來自夏日的甜蜜與清涼。他們知道,這份幸福雖然短暫,但卻足以讓他們銘記一生。
在那個炎炎夏日,紫禁城的午後,陽光透過雲層,斑駁地灑在金碧輝煌的宮殿之上,為這古老的皇城添上了一抹慵懶而溫暖的色彩。李清歌,這位大炎的女王,此刻正端坐在坤寧宮的涼亭內,麵前擺放著一個精致的瓷盤,其上赫然躺著一塊剛被切開的西瓜。那西瓜,皮薄如紙,紅瓤黑籽(注:原文提及無籽,此處為增加描寫豐富性,後續會調整回無籽描述),汁水豐盈,仿佛輕輕一碰就會溢出甘甜的汁液,顏色純正得如同晨曦中的第一縷陽光,照亮了四周的一切,也照亮了李清歌那含笑的眼眸。
“哎呀,這瓜真是太好了,顏色純正得讓人眼前一亮,味道美妙得無與倫比,比我以前吃過的任何香甜之物都要強上許多。”李清歌輕聲讚歎,她的聲音柔和而清脆,如同山間溪流,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喜悅。她小心翼翼地用銀勺挖起一小塊西瓜,送入口中,那清甜瞬間在舌尖綻放,仿佛夏日的煩躁都被這一口清涼所化解。
想當年,清朝的西瓜皆是自然生長,未經人工選育,外皮厚實堅韌,宛如古城牆一般,瓜瓤則是淡淡的粉紅色,夾雜著些許白色,瓜子繁多,吃起來口感粗糙,甜味稀薄,仿佛隻是嚼著無味的瓜皮。而今,這西瓜卻如同天賜之物,紅彤彤的瓜瓤,甜滋滋的味道,更重要的是,它竟然是無籽的,這在當時可謂是罕見至極。乾隆皇帝,這位清朝的帝王,此刻正坐在李清歌身旁,大口大口地享受著這份來自異域的甜蜜,幾塊西瓜下肚,他忍不住高聲讚歎:“這哪是凡間的瓜啊,簡直是仙瓜下凡!”
乾隆的話語中充滿了驚喜與滿足,他邊吃邊誇,臉上洋溢著孩子般的笑容,仿佛回到了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高興之餘,他還即興揮毫,作了兩首詩,詩中字裡行間都流露出對這西瓜和同樣來自大炎的荔枝的無限讚美與感激。
吃得意猶未儘,乾隆好奇地問:“這麼好的瓜,你是從哪弄來的?”他的眼神中閃爍著好奇與期待,仿佛想要探尋這美味的來源。
李清歌微微一笑,她的笑容溫婉而神秘,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辰,她輕聲回答:“是大炎的女王送的,特意用保溫箱裝著,裡麵還放了厚厚的冰塊,快馬加鞭送來的。我打開箱子的時候,冰都還沒化呢。”…。。
“哦?是她送的?”乾隆一聽,眉頭微挑,眼中閃過一絲驚訝。他知道大炎女王與自己的皇後交好,但沒想到她會如此貼心地送來這樣的美味。
“是啊。”李清歌輕輕點頭,眼中閃過一絲狡黠的光芒。
“那怎麼隻送給你,不給我送點呢?”乾隆的話語中帶著一絲小情緒,連自稱“朕”都忘了,顯得格外真實而可愛。
李清歌笑得更加燦爛了,她解釋說:“臣妾也納悶呢,可能是緣分吧。西瓜還好說,荔枝太難保存了,臣妾已經分送出去大半了,就剩這麼一點了。”她的聲音柔和而誠懇,仿佛真的在為乾隆的遺憾而感到抱歉。
乾隆聽了,心裡更不是滋味了。他想著荔枝雖然分了,但之前那三箱得有多少啊!人家當媽的給女兒送這麼多好東西,當爹的卻一個沒撈著,這心裡能不酸嗎?他暗暗嘀咕著,不公平!太不公平了!
乾隆心裡酸溜溜的,乾脆把剩下的西瓜大半都拿走了,他還特意挑了兩個最好的,派人送去五台山給老佛爺嘗嘗鮮,又送了一個到漱芳齋,剩下的就自己享用了。畢竟這西瓜沒切開,放久了也不容易壞,那甜味正好能解解他心裡的酸楚。
其實,李清歌心裡跟明鏡似的,她早就看透了乾隆皇帝的小心眼兒,這次故意用這西瓜來試他,就是想看看他會有什麼反應。她心裡暗暗好笑,仿佛在說:“酸不酸?我讓你酸到骨子裡去!”她送的荔枝西瓜雖然多,但料定乾隆一聽就會要大半去,不過她也不介意,因為皇後、容嬤嬤和永璂他們幾個,分到的也足夠了。
轉眼間,時間就到了七月,夏日的熱浪依舊滾滾,但紫禁城內卻因一場捷報而洋溢著歡樂的氣息。皇家海軍打了勝仗,帶著滿身的征塵凱旋而歸。石叔遇將軍率領大軍,消滅了東瀛的百萬武士,還收降了千萬的百姓,這份功績足以載入史冊。
其實呢,這仗早在年底前就能打完的。但東瀛人嘛,懂點小禮節卻不顧大局,愛計較些小事卻缺乏大德,既無恥又狠辣。就算被大軍壓境了,還是死硬不投降,還搞自殺式襲擊。石叔遇將軍雖然經曆了不少血腥的戰鬥,但也覺得這幫人挺難纏的。經過半年的苦戰,才終於平定了東瀛,這場勝利來之不易。
在離開之前,為了防止再生變故,石叔遇將軍還特意囑咐高麗人監視東瀛的情況,並留下了一部分軍隊和武器在島上,以確保這片土地的安寧。
李清歌聽到捷報後非常高興,她的臉上洋溢著自豪與欣慰的笑容。她立刻論功行賞,不僅賜予了將士們豐厚的獎賞,還在宮裡大擺宴席犒賞三軍。石叔遇將軍舉杯感謝道:“征討東瀛的戰役能夠勝利,全靠女王陛下的英明領導,我們不過是遵旨行事罷了,哪裡敢貪功呢。”他的聲音堅定而誠懇,充滿了對李清歌的敬意與感激。…。。
宴席之上,歡聲笑語不斷,將士們暢飲美酒,品嘗著各式佳肴,慶祝著這場來之不易的勝利。而李清歌則靜靜地坐在一旁,她的眼神中閃爍著深邃的光芒,仿佛在思考著更加深遠的未來。她知道,這場勝利不僅僅是對東瀛的征服,更是對大炎國力的一次展示,是對她女王之位的一次鞏固。而這一切,都離不開那些英勇善戰的將士們,以及背後默默支持她的乾隆皇帝和整個大炎的子民。
李清歌坐在金碧輝煌的宮殿之中,身著一襲繡著繁複花紋的華服,頭戴珠翠,麵若桃花,嘴角掛著一抹溫婉的笑意。她輕輕擺了擺手,那動作中帶著一股不容置疑的威嚴,卻又不失親和:“你太謙虛了,功勞和過錯,這世間自有它的定數。東瀛的頑強,我心裡比誰都清楚,你們在海島上漂泊征戰,那日子可真是不好過啊!”她的聲音柔和而堅定,仿佛能穿透人心中的陰霾,帶來一絲溫暖。
說完,她也舉起手中晶瑩剔透的酒杯,那酒杯中盛滿了琥珀色的酒液,映照著她眼中的堅定與決絕。她一飲而儘,動作灑脫,沒有絲毫的猶豫。那一刻,她仿佛不再是那個高高在上的女王,而是一個與將士們同甘共苦的戰友。
沒過多久,石叔遇大勝的消息還如同春風一般,在金陵城中回蕩,給這座古老的城池帶來了一絲振奮的氣息。就在這時,高麗那邊卻派了使臣來朝拜,表示臣服並獻上賀禮。高麗,這個弱小的國家,總是能在強者麵前展現出一種令人啼笑皆非的諂媚。他們仿佛是小狗跟著主人,搖著尾巴乞求憐愛,想求點庇護似的。
東瀛雖然也擅長諂媚,但他們畢竟有著一定的實力,可以把強國當靠山,而不會像高麗那樣,完全失去了自己的立場和尊嚴。高麗的力量弱小,又沒有依靠,隻能當個寵物犬,雖然偶爾也會狂吠幾聲,但終究傷不了人,反而讓人厭煩。
這次高麗使臣的到來,除了例行的稱臣獻貢之外,還帶來了不少珍貴的東西。人參、黃玉、虹緞……這些在高麗都是難得一見的寶物,如今卻都被他們毫不吝惜地獻給了李清歌。更奇的是,他們還帶來了兩個人,打算獻給李清歌當玩物。
劉墉,這位李清歌身邊最得力的助手,一聽到這個消息,立刻警覺了起來。他怕其中有詐,就偷偷去查了查這兩個人的來曆。這一查,才知道這倆人原來是高麗世子的雙胞胎兒子。這個結果,讓劉墉也感到十分驚訝。
當劉墉把這個消息告訴李清歌時,她正坐在窗前,望著窗外那片盛開的花海。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在她的臉上,給她平添了幾分柔和的光輝。聽到劉墉的話,她猛地轉過身來,眼中閃過一絲驚訝:“你說什麼?高麗世子的兒子?他們怎麼會被當作禮物送來?”…。。
劉墉看李清歌一臉疑惑,便解釋道:“我也覺得這事兒挺奇怪的,仔細一查才知道,這倆孩子是世子喝醉了酒和藝伎生的。高麗有個規定,就是不允許庶出的孩子留在國內,所以他們就被帶到這裡來了。”說完,他臉上露出一種意味深長的表情,“我看這倆孩子怕是要留在大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