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1 / 2)

而李清歌,這位皇帝的女兒,卻將百姓的利益放在了首位,她命令工廠優先為老百姓家中安裝空調,其次才是商家。因此,即便酒樓眾多,能夠享受到空調待遇的卻寥寥無幾,這無疑成為了這家酒樓的一大亮點。

乾隆爺坐在沙發上,感受著空調帶來的涼爽,心中不禁湧起一陣感慨。他想起紫禁城裡夏天的酷熱,那種讓人難以忍受的悶熱,仿佛要將人烤焦一般。宮裡避暑的方法雖然多種多樣,但無論是用冰塊降溫,還是跑到圓明園、避暑山莊去,都比不上空調的方便和涼爽。他輕輕一按遙控器,涼風便嗖嗖地吹過來,那種舒適感讓他忍不住笑出聲來,直呼:“這簡直就是神仙過的日子嘛!”

李清歌站在一旁,看著乾隆爺滿足的樣子,心中也感到一絲欣慰。她本來還擔心乾隆爺好動,把他關在酒店裡會悶得慌,沒想到他倒是樂在其中。她現在真是後悔沒早點想到這一招,心想這大熱天的,誰不想在家裡吹著空調、喝著冷飲呢?乾隆爺身為古代的皇帝,以前哪享受過這種待遇啊,所以把他安排在酒店裡,哪裡是關禁閉,簡直就是給他送福利嘛。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乾隆爺站在窗邊,眺望著外麵的城市。燈火闌珊,一閃一閃的,美得如同畫卷一般。他心中暗暗佩服李清歌治國有方,短短幾年時間,就把南方治理得如此繁榮昌盛。他心想,如果把大清的江山也交給李清歌來打理,那南北一統,整個中國肯定會更加繁榮富強。

正當他沉浸在思緒中時,突然聽到敲門聲。乾隆爺回過神來,走過去打開門,卻愣住了。門外站著一個穿著黑金旗袍的女子,她的身材曼妙,氣質清麗脫俗,又帶著幾分妖嬈,就像午夜盛開的花朵一樣迷人。她的眼眸深邃,仿佛能洞察人心,嘴角掛著一抹淡淡的微笑,讓人心生親近。

乾隆爺驚訝地問道:“你怎麼知道我在這兒?”李清歌笑著回答:“您老人家到了大炎的地盤,還能瞞得過我嗎?”她的聲音清脆悅耳,如同山間清泉一般。乾隆爺也笑了:“我早就知道你神通廣大,一進境你就知道了。”

李清歌又問:“既然知道瞞不過我,那你還敢輕易進來,就不怕有危險嗎?”乾隆爺豪爽地回答:“不怕!”他的眼神堅定,透露出一種無畏的氣概。李清歌好奇地追問原因,乾隆爺卻笑而不語:“你心裡有數就行了,何必多問呢。”

說著,李清歌手裡提著茶包,動作輕盈地走進屋裡。她身穿的黑金旗袍在燈光下閃爍著迷人的光澤,仿佛與周圍的金碧輝煌融為一體。她開始煮水泡茶,那動作流暢而優雅,就像行雲流水一般,簡直就像是在招待貴客一樣。不一會兒,茶香就彌漫了整個房間,那香氣清新淡雅,讓人心曠神怡。

她給自己倒了一杯茶,又推了一杯給乾隆爺:“來嘗嘗我的茶吧。”她的聲音溫柔而親切,仿佛能撫平人心中的煩躁。乾隆爺接過茶杯,輕抿一口,頓時感到一股清香沁入心脾,讓他忍不住讚歎道:“好茶!”

兩人就這樣坐在沙發上,品著茶,聊著天。窗外的燈火依舊閃爍,仿佛在為他們的相聚增添了幾分溫馨與浪漫。而在這個金碧輝煌的酒樓裡,兩個來自不同世界的人,卻因為一份奇妙的緣分而相遇,共同度過了一個難忘的夜晚。

乾隆皇帝愣了一下,那瞬間,仿佛時間都在他的愣怔中凝固。隨即,他緩緩坐下,姿態中帶著一種不言而喻的尊貴與從容。他拿起麵前的茶杯,那是一隻細膩的青花瓷,杯壁上繪著淡雅的山水圖案,與這胡公廟的清幽氛圍相得益彰。他輕輕啜飲了一口茶,那茶水色澤翠綠,宛如春天的嫩葉,一口下肚,眼睛猛地一亮,嘴角勾起一抹滿意的笑容:“這胡公廟的龍井茶,果然是上等好茶啊!”

他的話語中透露出對茶的深深喜愛,也勾起了他十幾年前的回憶。那時,他還年輕,巡遊江南,對一切都充滿了好奇與熱情。他特意到了杭州的獅峰山下,那裡雲霧繚繞,仿佛仙境一般。他親眼目睹了茶農們采摘龍井茶的情景,那些茶農們手法熟練,采摘的茶葉嫩綠欲滴,充滿了生機。當時興致一來,他竟親自下田,學著茶農的樣子摘了幾把茶葉。那茶葉在他手中,仿佛是大自然的饋贈,帶著一種難以言喻的清新與活力。

然而,好景不長,貼身侍從急匆匆跑來,說太後身體抱恙,急需他回宮。乾隆雖然自謙不是明君,但對母後的孝心卻是極深的。一聽母後病了,他連忙把剛摘的茶葉揣進袖子裡,那茶葉帶著清晨的露水,仿佛也帶著他的孝心與擔憂。他急急忙忙地趕回了京城,一路上風塵仆仆,隻為能儘快見到母後,確認她的安危。

太後的病,其實是因為平日裡山珍海味吃得太多,內火旺盛,導致眼睛紅腫疼痛。好在並無大礙,隻是需要靜養。等乾隆趕回宮,太後聞到他身上帶著一股異香,那香氣清新淡雅,讓人心曠神怡。她好奇地問他帶了什麼好東西回來。乾隆自己也納悶,翻開袖子一看,原來是那幾把龍井茶。經過幾天的顛簸和日曬,茶葉已經自然風乾,香氣卻更加濃鬱了。他趕緊命人煮來獻給太後品嘗。

太後一喝,頓覺滿室清香,那茶香仿佛能滲透到人的心底,讓人心曠神怡。她的火氣全消,連眼睛的不適也好了大半。她直誇這茶比仙丹還靈,那笑容中充滿了滿足與欣慰。乾隆見太後如此喜歡,就下令把獅峰山下胡公廟前最頂尖的十八棵茶樹封為禦茶,每年采摘的茶葉都專供皇室享用。

西湖龍井茶,本就是茶中極品,有“綠茶之王”的美譽。而獅峰產的更是上乘中的上乘,胡公廟前的那十八棵茶樹,簡直就是極品中的極品。乾隆在各地進貢的茶葉中,唯獨偏愛獅峰山的明前茶。那茶色澤翠綠,香氣清高,滋味鮮爽,仿佛能洗淨人心中的塵埃。但自從南地交由李清歌治理後,他就再也沒嘗到過這味道了。如今再次品嘗,隻覺得比記憶中的還要美味,那茶香仿佛能勾起他心中的無限遐想。

李清歌看著乾隆,她的眼神清澈而深邃,仿佛能洞察人心。她淡淡一笑,那笑容中透露出一種超然物外的灑脫與淡然:“我以前也嘗過不少名茶,就連西湖龍井這樣的好茶,也未必能入我的眼。但失去後再得到,才真正體會到它的妙處。”她的話語中帶著一種哲理與感悟,讓人不禁陷入沉思。

乾隆聞言沉默不語,隻是細細品味著茶香,那茶香仿佛也帶著李清歌的話語,讓他心中暗自領會她的意思。人啊,隻有失去了,才會懂得珍惜。他看向李清歌,眼神中透露出一種複雜的情緒,有欣賞、有讚歎、也有一絲不易察覺的惋惜。

父女倆對坐著,目光不時交彙。李清歌神情淡然自若,她的麵容清秀脫俗,仿佛不染一絲塵埃。她穿著一身幽黑的衣裳,但那衣裳卻仿佛隻是她氣質的襯托,讓她整個人更加顯得冰雪聰明、純潔無瑕。乾隆仔細打量著她,久彆重逢,他發現李清歌的風采比以前更加出眾了。她的美,不僅僅在於外貌,更在於那種由內而外散發出的氣質與韻味。

乾隆心想,自己後宮佳麗雖多,但像李清歌這樣絕色傾城的女子,還是頭一回見到。如果不是骨肉至親,又不是帝王之身有所牽絆,他一定會不惜一切代價去追求她。但現實卻是如此殘酷,他們之間的身份與地位,仿佛是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

李清歌靜靜地坐著,任由乾隆打量。她的眼神平靜而深邃,仿佛能洞察一切。如果不是親眼所見、親身經曆,誰又能相信這樣一個超凡脫俗的女子,竟然擁有如此驚世駭俗的權力和能力呢?她的美,就像古代的虞姬,那種溫婉而堅韌的氣質讓人無法忘懷;她的勇,又堪比霸王項羽,那種不畏強權、敢於挑戰的精神讓人敬佩不已。美人與英雄,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特質,在她身上卻完美融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魅力。

乾隆越想越覺得不可思議,他看著李清歌,眼神中透露出一種難以言喻的複雜情緒。他感歎於李清歌的才華與能力,也惋惜於他們之間的身份與地位之差。但無論如何,他都無法否認李清歌的出色與優秀。

“你這麼直勾勾地看著我,是不是覺得我臉上有朵桃花啊?”李清歌被乾隆看得有些不悅,她微微蹙眉,那眉頭仿佛是一道優美的弧線,為她的麵容增添了幾分韻味。她的聲音清冷而悅耳,仿佛能穿透人心。

“不是,世上的花朵再多再美,也比不上你的容顏。”乾隆笑著回答,他的笑容中帶著一種真摯與誠懇。他的話語雖然簡單,但卻透露出對李清歌深深的讚美與欣賞。他明白,無論身份與地位如何,李清歌都是他心中無法替代的存在。

乾隆這番話說得誠懇,眼神清澈,沒有絲毫邪念的影子,仿佛在這一刻,他真的隻是一個渴望得到女兒諒解的父親,而非那個高高在上的大清帝王。他的目光中流露出一種難以言喻的哀傷與期盼,仿佛是在訴說著這些年來的無儘思念與悔恨。

李清歌笑了,那笑容中卻藏著無儘的嘲諷與冷漠。她嘴角勾起一抹弧度,聲音冰冷如刀:“你都已經被我抓住了,還能這樣麵帶微笑地跟我說話,你真的一點都不怕死嗎?”她的眼神銳利,仿佛能洞察人心最深處的秘密。

乾隆麵不改色,他的聲音沉穩而堅定:“我怕什麼?就算你再怎麼討厭我,我們之間的血緣關係是割舍不掉的。”他的話語中透露出一種莫名的自信,仿佛這份血緣關係就是他最後的底牌。

李清歌故作驚訝地說:“你……你已經知道我們的關係了?”她的眼神中閃過一絲詫異,但隨即又被冷漠所取代。

乾隆微微點頭,露出一絲得意,那得意中卻夾雜著幾分苦澀:“是的,我早就知道了,所以我才敢踏入大炎的領地。”他的心中其實並沒有那麼得意,更多的是對過去的悔恨和對未來的擔憂。

李清歌冷哼一聲,那聲音中帶著無儘的嘲諷與不屑:“知道了又怎麼樣?過去的事情難以釋懷,與其清清楚楚地記得徒增痛苦,不如一輩子都糊裡糊塗。”她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種決絕,仿佛已經下定決心要斬斷這段血緣關係。

“我是你的父親,你怎麼能不認我呢?”乾隆的聲音有些激動,他試圖用親情來打動李清歌。

然而,李清歌卻堅決地說:“不認!”她的聲音斬釘截鐵,沒有絲毫的猶豫,“從前的五公主已經死了,現在活著的,隻有李清歌,金家的女兒。”她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種堅定與自豪,仿佛她已經完全擺脫了過去的身份和束縛。

乾隆低聲說道:“天地君親師,不認自己的親生父親,是大不孝的行為。”他試圖用傳統的道德觀念來約束李清歌。

然而,李清歌卻不屑地啐了一口:“呸!什麼天地君親師,都是虛偽的說辭,彆用這些封建殘餘來壓我,我不吃這一套。”她的聲音中充滿了對封建禮教的厭惡和唾棄。

“難道隻有血緣關係才算親人嗎?誰對我好,誰就是我的親人。”李清歌繼續說道,她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種冷漠與疏離,仿佛對這份血緣關係已經徹底失望。

她冷笑連連,聲音中充滿了嘲諷:“你的那些過去,我豈能不知?既然你當初視我為不祥,現在又何必來找我?遲來的關心,輕如鴻毛,對於人倫親情來說,毫無意義。”她的語氣中透露出一種決絕與冷漠,仿佛已經對這份親情徹底失去了信心。

乾隆一時語塞,他知道自己理虧,無法反駁李清歌的話。想當年,因為聽信讒言,導致五公主流落民間,曆經磨難,最終成為了如今的大炎之主李清歌。他心中充滿了悔恨與自責,但卻又無法改變過去的事實。

考慮到大炎的強大和軍事的威猛,乾隆深知如果不以親情來牽絆李清歌的心,一旦戰火燃起,大軍壓境,大清將麵臨滅頂之災,皇族也難以幸免。作為帝王,同時也是愛新覺羅家族的族長,他不得不為整個家族的命運著想。儘管他對不起李清歌,也隻能硬著頭皮打親情牌了。

乾隆咬牙說道:“過去的事情,我確實對不起你,我願意用任何方式來彌補。但是愛新覺羅家族是無辜的,希望你能念及這一點。”他的聲音中透露出一種哀求與無奈,仿佛是在乞求李清歌的寬恕。

然而,李清歌卻冷冷地回應:“世間無辜的人何其多?因為你們祖孫三代的文字獄而被滿門抄斬的,都是冤魂。我既然承接了天命,就要順應時勢,掃除一切封建的糟粕。”她的聲音中充滿了對封建製度的痛恨與決心。

她稍微停頓了一下,仿佛在整理思緒,然後繼續說道:“不過我曾向我母親承諾過,不會傷害你的性命。至於其他人……”說到這裡,她的語氣突然變得冷酷無情,眼中閃爍著寒光。

乾隆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他深知李清歌的決絕與冷酷,生怕她會對愛新覺羅家族下狠手。他驚恐地看著李清歌,仿佛在看一個即將宣判他家族命運的死神。

李清歌的語氣冰冷如刀,仿佛能切割開一切:“靖康之變後趙氏皇族的命運,就是你們愛新覺羅家族的將來。”她的聲音中充滿了對過去的憤恨與對未來的決絕。

“不!你不能這樣做,他們都是你的親人啊,血濃於水啊!”乾隆驚恐地喊道,他試圖用親情來打動李清歌,但卻發現自己的聲音是如此的蒼白無力。

他深知靖康之變的恥辱與慘烈,那比明朝的土木堡之變更加讓人痛心疾首。他不敢想象如果愛新覺羅家族也遭遇同樣的命運,那將是如何的淒慘與悲涼。他看著李清歌,眼中充滿了哀求與絕望,仿佛是在乞求她能夠手下留情。

然而,李清歌卻隻是冷冷地看著他,仿佛在看一個陌生人。她的心中已經沒有了絲毫的親情與憐憫,隻有對封建製度的痛恨與對未來的決心。她知道自己的決定將會改變很多人的命運,但她卻毫不猶豫地走上了這條道路。因為在她看來,隻有掃除一切封建的糟粕,才能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與公正。

三十六計之中,攻心為上,此言非虛。李清歌深諳此道,她知曉,若要實現自己那鴻鵠之誌,首先便需將自己的底線放得極低,低至塵埃深處,如同那市井之中討價還價的老練商人,初時報個令人瞠目結舌的超低價,待對方驚愕之餘,再緩緩周旋,最終以一個雙方皆可接受的價位成交。反之,若一開始就報以正常之價,賣家知你誌在必得,定會漫天要價,如此,事情反而難以促成。

李清歌的話語,犀利如刀,每一句都似是直接戳在乾隆的心坎上,讓他一時之間竟無言以對。若換了旁人如此頂撞,乾隆早已怒火中燒,下令嚴懲不貸。然而,對麵這位女子,同樣也是一位帝王,手握重權,軍力強盛,乾隆縱使心中有萬般不滿,也拿她無可奈何。

李清歌望著乾隆那吃癟的模樣,心中暗暗得意。她想起那些穿越而來的女子,縱使再厲害,再有心計,最終還不是得屈服於皇帝、王爺的權威之下,委委屈屈地過日子。即便最後成了大贏家,當了皇後,也得守著那一堆繁瑣的規矩。李清歌可不願如此,她打算直接造反,推翻這舊秩序,開創一個全新的時代。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