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1 / 2)

乾隆皇帝遊覽金陵,這座古城的美景讓他樂得都不想回去了。金陵的街道繁華熱鬨,店鋪琳琅滿目,各色小吃香氣撲鼻。乾隆漫步在街頭,感受著這座城市的脈動,仿佛進入了人間仙境。他一聽說大炎的會試開始了,急忙派人去打聽詳情。畢竟大炎是他心愛的女兒陸玄心創建的,將來要是和大清合並了,那也是自家的產業啊。選拔人才,這可是關係到國家命運的大事,乾隆自然不能掉以輕心。

但是,當乾隆一聽到會試的體裁沒有限製時,他頓時火冒三丈。他瞪大了眼睛,仿佛聽到了天底下最不可思議的事情。“這怎麼行!科舉考試體裁沒有規矩,那還怎麼控製人們的思想?怎麼鞏固皇權?這不是在搞亂朝政嗎!”他怒氣衝衝地一甩袖子,桌上的茶盞、筆墨都被他震得東倒西歪,發出乒乒乓乓的聲響。他的臉色鐵青,仿佛要吞噬周圍的一切。

永琪、小燕子他們看得目瞪口呆。他們從未見過乾隆如此失態,一時間竟不知道該如何是好。永琪一臉困惑,不明白乾隆為什麼發這麼大的火。他試著勸解道:“皇阿瑪,您這是何必呢?大炎的科舉製度雖然和我們不一樣,但也不一定就是壞事啊!”乾隆瞪了他一眼,仿佛要把他看穿。“好事?”他咬牙切齒地說,“這也算好事?選拔人才是國家的根本大事,怎麼能這麼兒戲?”

永琪和紀曉嵐他們對視了一眼,都無言以對。他們心裡暗暗琢磨,乾隆這次南巡之後,怎麼性情變得這麼古怪?一會兒高興得像個孩子,一會兒又生氣得像個暴君,好像心事重重的樣子。他們不知道乾隆的心裡到底在想什麼,隻能默默地跟在他的身後,小心翼翼地伺候著。

其實,誰又能想到呢?大清的皇帝和大炎的女皇,他們其實是血濃於水的親人。大炎的繁榮昌盛,就像是一麵鏡子,映照出了大清的衰敗。這讓一直自認為是“天朝上國”的乾隆感到無比的屈辱。他無法接受自己的女兒竟然超越了自己,創建了一個比大清更加繁榮的國家。但是,一想到大炎的君主是自己的愛女,而且是位盛世明君,他又感到無比的榮耀。這種矛盾的心情讓他無法平靜,他不知道自己應該如何麵對這個現實。

乾隆在金陵的每一天都過得非常煎熬。他既想看到大炎的繁榮,又不想承認自己的失敗。他的心情就像是一座火山,隨時都有可能爆發。而李清歌則悄悄地觀察著乾隆一行的動向。她聽說乾隆因為科舉體裁的問題大發雷霆時,隻覺得好笑。她心想:“如果八股文真的那麼好,明朝怎麼會滅亡?清末又怎麼會受儘屈辱呢?”

想到這裡,李清歌不禁想起了前世那部膾炙人口的《鐵齒銅牙紀曉嵐》。在劇中,乾隆和紀曉嵐關於科舉的對話讓她印象深刻。紀曉嵐疑惑地問:“科舉考試和恩科有什麼關係嗎?”乾隆意味深長地回答:“科舉的首要目的,並不是選拔人才,也不是教化百姓。”紀曉嵐更加不解了:“那到底是為了什麼呢?”乾隆歎了口氣說:“是為了把天下的才智之士都關進八股的牢籠裡,讓他們沉迷在詞句之中,一輩子都研究不完。這樣士子們就會安於現狀,天下也就安定了。就算有幾個叛逆分子,也隻是些小打小鬨的草寇,成不了大氣候。而如果讓文人們成為一無所有的平民百姓,他們就會肆無忌憚地胡思亂想,那是非常可怕的。”

李清歌深知乾隆的擔憂,但她並不認同他的觀點。她認為科舉製度應該與時俱進,應該讓學子們自由地發揮自己的才華,而不是被束縛在八股文的枷鎖裡。她相信隻有這樣,才能選拔出真正的人才,才能讓國家更加繁榮昌盛。因此,她決定繼續推行自己的科舉製度,讓大炎的學子們能夠在自由的天空下翱翔。

隨著時間的推移,金陵的科舉考試逐漸進入了高潮。學子們紛紛湧入考場,他們或緊張或興奮,但都懷揣著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未來的憧憬。李清歌站在考場外,默默地注視著這一切。她的心中充滿了期待和希望,她相信這些學子們一定能夠創造出更加美好的未來。

而乾隆則坐在龍椅上,神色凝重地看著下方的官員們。他的心中充滿了矛盾和掙紮,他不知道自己的決定是否正確。他既想保持大清的傳統和穩定,又想讓國家更加繁榮昌盛。這種矛盾的心情讓他無法做出決斷,隻能默默地等待著考試的結果。

終於,科舉考試的結果出來了。大炎的學子們紛紛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他們的文章充滿了新意和活力,讓乾隆和所有的官員都眼前一亮。乾隆看著這些優秀的學子們,心中充滿了欣慰和驕傲。他知道自己的女兒沒有讓自己失望,她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華創建了一個更加繁榮的國家。

在這一刻,乾隆的心情終於釋然了。他明白了科舉製度的意義並不在於束縛學子的思想,而在於激發他們的潛力和創造力。他決定接受大炎的科舉製度,並將其推廣到大清,讓更多的學子能夠自由地發揮自己的才華。而李清歌也看著乾隆的轉變,心中充滿了喜悅和感激。她知道自己的父親終於理解了自己的用心良苦,也為自己能夠為國家做出貢獻而感到自豪。

和珅,那個圓滑世故、善於察言觀色的馬屁精,緊跟在乾隆皇帝身後,臉上堆滿了諂媚的笑容,附和道:“是啊,皇上所言極是,那他們要是真走上仕途,又會是怎樣一番光景呢?”他的話語中帶著幾分好奇,幾分試探,似乎想從乾隆的口中探知更多的聖意。

乾隆皇帝聽了,哈哈一笑,那笑聲中透著一股子得意與自信。“他們啊,肯定會患得患失,做事前怕狼後怕虎。”他搖了搖頭,似乎對那些被八股文束縛住的士子們充滿了不屑,“舍不得那頂烏紗帽和花翎子,更舍不得放棄到手的好處。這樣的人,又怎能擔當起國家的重任呢?”

從這番話中,不難看出乾隆皇帝對八股取士製度的深深不滿。這套製度,原本是為了選拔人才,卻漸漸演變成了束縛思想的枷鎖。它像一張無形的網,將全天下的聰明人都關進了一個籠子裡,讓他們為皇帝所用,為皇權服務。自古以來,皇帝們都想著怎麼加強中央集權,怎麼獨裁統治。八股取士,便是他們手中的一把利劍,用來斬斷讀書人的思想翅膀,讓他們無法飛翔。

科舉考試,原本是為了選拔優秀的人才,為國家注入新的活力。然而,在八股取士的製度下,這一初衷卻完全背道而馳。選出來的,往往都是那些死守規矩、不懂變通的庸才。他們對國家、對百姓都沒什麼好處,隻是方便了皇帝自己。如果李清歌,這位大炎的女皇,也繼續沿用這套老辦法,那大炎的國運可就真的懸了。

會試考了七天,終於結束了。考生們像是卸下了千斤重擔,一個個都如釋重負,迫不及待地跑出考場,儘情玩樂。金陵城裡,商場、飯館、茶館、酒樓、戲院、按摩店,到處都是人聲鼎沸,熱鬨非凡。秦淮河邊、夫子廟街上,白天黑夜人都多得跟潮水似的,摩肩接踵,絡繹不絕。

地鐵和公交車裡更是擠得滿滿當當,想找個站腳的地方都難。車廂內,考生們或興奮或疲憊地討論著考試的內容,而車窗外,則是金陵城獨有的繁華與喧囂。這座古城,仿佛也在為這場盛大的考試而歡騰。

然而,金陵的本地人卻嫌外麵太吵,大多都躲在家裡,吹著空調避暑,等這股熱鬨勁兒過去了再出門。他們或許已經習慣了這座城市的喧囂與繁華,但此刻,他們更願意享受一份寧靜與清涼。

而皇宮裡麵呢,就跟外麵完全是兩個世界。高大的宮牆隔絕了外界的喧囂與熱鬨,隻留下一片寧靜與莊嚴。考試結束後,考生們的試卷都被密封起來,送到了宮裡的文淵閣。那裡,是皇帝和大臣們審閱試卷的地方,也是決定考生們命運的關鍵所在。

文淵閣內,一排排書架整齊地排列著,上麵堆滿了各式各樣的書籍和試卷。負責閱卷的大臣們或坐或站,正仔細地審閱著每一份試卷。他們中間,有的人已經考中過進士,甚至有人還拿過殿試的三元及第。然而,因為他們都是八股文出身,所以思想可能有點死板,難以跳出傳統的框架。

李清歌深知這一點,她擔心這樣會漏掉真正的人才。於是,她創新了一種雙軌閱卷的方法,讓兩個人同時看一份試卷,而且這兩個人還得是老少搭配。如果他們對某份試卷有不同的看法,就交給上麵的官員來決定。這種方法就像我們現在高考作文的雙評製度一樣,既保證了公平性,又提高了準確性。

李清歌早就對八股文的不合理之處提出了批評。在她的倡導下,現在那些老套的文體都不再吃香了。禮部和大臣們都明白她的意思,都儘量避開八股文,往新的方向走。然而,老習慣難改啊。這次會試的試卷,大部分還是擺脫不了八股文的影子。那些閱卷的大人們看得頭都大了,他們既想選拔出真正的人才,又不想違背皇帝的意願。這可真是個兩難的境地啊!

而說到女科考試呢,情況就有點不一樣了。以前女子讀書,大多是因為興趣愛好、明理持家或者吸引風雅之士的注意。她們知道自己參加科舉考試沒什麼希望,所以也沒怎麼深入研究八股文。偶爾碰到了,也隻是隨便看看,並不放在心上。然而,在李清歌的倡導下,女科考試逐漸得到了重視。她希望女子也能像男子一樣,通過科舉考試展示自己的才華和抱負。這一舉措,無疑為女子們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讓她們看到了更多的可能和希望。

這次科舉考試,對於大炎國來說,無疑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盛事。女考生們的參與,為這場古老的考試注入了新的活力。她們或許不懂得那套複雜的八股文,但這份“不懂”卻意外地成了她們的幸運。在考場上,她們或低頭沉思,或奮筆疾書,臉上洋溢著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未來的憧憬。閱卷的官員們,在看到這些清新脫俗、彆具一格的試卷時,也像是擺脫了長久以來的束縛,審閱起來輕鬆自在,仿佛是在享受一場文化的盛宴,工作的樂趣油然而生。

反觀男考生那邊,情況就頗為不妙了。他們中的許多人,深受八股文的影響,十篇試卷裡頭,有七八篇都是千篇一律的套路。那些閱卷官們,一個個眉頭緊鎖,頭疼不已,審閱這些試卷簡直就像是在受刑一樣。他們心中暗自感歎,為何這些才華橫溢的年輕人,要被如此僵化的文體所束縛呢?

李清歌女王,這位大炎國的掌權者,對於會試的結果,並沒有過多插手。她坐在金碧輝煌的宮殿中,身著華麗的龍袍,威嚴而又不失慈愛。她深知,專業的事情應該交給專業的人去做。禮部的大臣們,都是她精心挑選出來的,他們忠誠、能乾,是國家的棟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是她一貫的用人原則。她深信,潘曉明這些專家,能夠不負眾望,公正地評判每一份試卷,為國家選拔出真正的人才。

其實,在李清歌女王的心中,最看重的並不是會試,而是之後的殿試。殿試,那是科舉考試的終極舞台,也是決定狀元、榜眼、探花這些榮譽的關鍵時刻。隻有通過了殿試,才能成為天子的門生,光宗耀祖,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她期待著,在殿試中,能夠看到那些才華橫溢、誌存高遠的年輕人,為國家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科舉考試整整持續了好幾周,閱卷工作也是同步進行。這段時間裡,整個金陵城都沉浸在一種緊張而又期待的氛圍中。大家都翹首以盼,終於等到了會試結果揭曉的那一天。

金陵城裡,那叫一個熱鬨啊!鑼鼓聲、鞭炮聲此起彼伏,像是過年一樣。街道兩旁,掛滿了紅彤彤的燈籠和彩旗,處處洋溢著喜慶的氣氛。報喜的官員們,坐著禮部特製的新式電動小車,飛快地穿梭在街道上。這些小車紅彤彤的,特彆喜慶,上麵還裝飾著各種花卉和彩帶。它們像是一道道流動的風景線,把好消息送到每一位中舉的士子家中。

以前啊,報喜都是騎馬去的,現在換成了電動小車,真是時代在進步啊!老百姓們也都跟著小車跑,想看看是哪位才子中了舉。他們或議論紛紛,或歡呼雀躍,有的甚至還想沾沾喜氣,討點喜錢呢。小孩子們更是興奮不已,他們追逐著小車,嬉戲打鬨,仿佛這場盛事也給他們帶來了無儘的歡樂。

禮部除了派官員報喜外,還把會試的結果分成了男女兩榜公布出來。錄取的比例早就定好了,男七成女三。榜單一貼出來,圍觀的人多得不得了,擠得水泄不通。大家或踮腳張望,或低頭細看,生怕錯過了任何一個名字。那些中舉的士子們,更是成為了眾人矚目的焦點,他們的臉上洋溢著自豪和喜悅。

說到放榜啊,以前還有個習俗叫“榜下捉婿”。那些有錢的富紳們,會趁著放榜的時候來挑女婿。其實哪裡是挑啊,簡直就是搶啊!隻要聽到有人喊“我中了”,隻要不是長得太醜的,立馬就被拉去成親了。婚禮什麼的都提前準備好了,隻等新人入贅。所以啊,以前的男孩子們都得小心著點,免得一不小心就被“捉”去當女婿了。不過好在現在大炎國法律保障了婚姻和人身自由,這種風氣就慢慢消失了。但即便如此,每當放榜之時,還是會有一些好奇的人們圍觀,想要一睹那些中舉士子的風采。

會試結果一出來,那真是有人歡喜有人憂啊。男考生們因為錄取率低,所以憂愁的多。他們或黯然神傷,或默默流淚,仿佛所有的努力都化為了泡影。而女考生們呢,因為以前就沒有科舉入仕的機會,所以大多不是為了仕途而學。她們中的許多人,都是出於對知識的熱愛和對自我的挑戰而參加考試的。因此,當她們得知自己中舉的消息時,大都大喜過望,仿佛看到了一個新的世界在向她們敞開大門。而那些沒有中舉的女考生們,也不會太過難過。她們知道,這次考試隻是她們人生中的一個起點,未來還有更多的機會等待著她們去把握。

會試結束後,潘曉明就去找李清歌女王詢問殿試的日期。他身穿官服,頭戴烏紗帽,一副溫文爾雅的模樣。女王坐在龍椅上,淡淡一笑,那笑容中透露出一種威嚴和慈愛。她說:“朕最近正好有空閒,金榜題名自然是大喜事,如果能選出一甲三元那更是喜上加喜了。咱們就挑個吉日來舉行殿試吧。”潘曉明一聽就領命退下了,他趕緊讓人去查黃曆,想要找一個最好的日子來舉行這場盛大的考試。最後,他們定在了十天之後舉行殿試。

這十天裡,整個金陵城都沉浸在一種緊張而又期待的氛圍中。那些中舉的士子們,更是忙得不可開交。他們或忙著準備殿試的考題,或忙著拜訪名師求教,或忙著調整自己的心態和狀態。他們知道,這場考試對於他們來說意義非凡,隻有通過了這場考試,他們才能真正地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終於,殿試的那一天到來了。清晨的陽光灑滿了整個金陵城,也灑在了那些即將參加考試的士子們身上。他們或穿著華麗的衣裳,或帶著自信的微笑,或邁著堅定的步伐,走進了那座莊嚴而又神秘的宮殿。在那裡,他們將接受皇帝的親自考驗,也將迎來他們人生中最重要的時刻。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