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 提名盛宴(1 / 2)

影帝的誕生 搖曳菡萏 6964 字 4個月前

一月初的時候,美國國內《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綜藝》、《紐約客》、《電影評論》、《滾石》,和英國《帝國》雜誌,法國《電影手冊》等影響力頗大的媒體,先後評選出了“1997年度十大佳片”,威廉參演的《千鈞一發》與《泰坦尼克號》幾乎入圍了所有評選。

一月上旬到中旬,紐約影評人協會、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芝加哥影評人協會、波士頓影評人協會這美國五大曆史悠久的影評人協會獎,也都先後發布了協會認定的1997年度電影類獎項最佳獲得者名單。

和不久前報刊雜誌的評選一樣,威廉也在五大影評人協會獎中收獲頗豐,眾所周知因為曆史悠久底蘊豐厚,又彙集了幾乎全美最好的電影專家們的緣故,美國的幾大影評人協會極其難以討好——最早成立於1935年的紐約影評人協會更是非常堅持自己的選擇,甚至會為了對影片評價的不同而經常和奧斯卡唱反調,那些在奧斯卡頒獎典禮後一夜之間誕生的所謂“奧斯卡冤案”們,背後少不了這些影評人協會的推波助瀾。

雖然沒有獎杯可拿,但能在口味極其刁鑽的五大影評人協會手裡拿到這樣的評價,所獲得的榮譽已經不次於一次提名了——這些評價不僅肯定了威廉演技的含金量,更是肯定了他的表演和藝術天賦,換句話說,如果威廉能把他在影評人圈子的好口碑一直保持下去,哪怕未來幾年十幾年內他都獲得不了一個奧斯卡提名或獎項,不用威廉自己造勢,這些喜歡他看好他的影評人們就會爭先恐後的跳出來質疑奧斯卡的選擇。

這幾類影評人協會大獎,將《千鈞一發》的文森特稱作是“威廉·布蘭德利具有重要突破性的演出”,將《泰坦尼克號》的卡爾稱作是“渾然一體的演繹,完全沒有表演痕跡,威廉·布蘭德利就是卡爾·霍克利,反之亦然。”

而從《泰坦尼克號》上映以來,關於卡爾·霍克利這個角色的影評,更是多到快能出一本書了。

“雖然詹姆斯·卡梅隆沒有給卡爾安排什麼深情款款的台詞,這個男人在電影後半段更多的是以一種因嫉妒而狂躁的麵貌出現,讓人很容易解讀成卡爾對露絲的感情是占有欲和控製欲,但是詹姆斯·卡梅隆這樣級彆的導演,根本不會在刻畫配角的時候偷工減料,卡爾對露絲的感情到底是什麼?影片細節早已解釋一切。”

“卡爾會花大筆金錢為露絲購置還未成名的莫奈、畢加索的畫,哪怕在他看來這些畫作其實一文不值,如果卡爾對露絲的定位隻是出身高貴的花瓶妻子的話,那麼他不會關心露絲的喜好,也不會在每次出遊的時候都費大力氣的帶著那些畫;傑克救了露絲,為了討露絲歡心,卡爾願意邀請傑克到頭等艙共進晚餐,最初也並沒有阻止露絲和傑克的接觸,哪怕發現了不對,也是試圖用贈送‘海洋之心’的方式挽回露絲的心;沉船之夜,看到露絲穿的單薄,卡爾立刻脫下外套披到露絲身上,甚至忘記了外套裡還裝著‘海洋之心’。”

“當卡爾兩次放棄登上救生船的機會,和傑克一起站在欄杆後,微笑著和救生船上的露絲告彆的時候,他們之間有什麼不同呢?都是愛著露絲並千方百計希望她活著的男人罷了。”

“卡爾不是一個生性浪漫的人,他甚至和羅曼蒂克這個詞格格不入,他給予的是一種現實的,符合當時貴族階級傳統價值觀的幸福,如果露絲最終嫁給卡爾,她會得到一份門當戶對、相敬如賓的幸福,也會有無數人羨慕她的生活,正如在泰坦尼克號上頭等艙的貴婦人們人人都在欽慕卡爾為未婚妻一擲千金買下‘海洋之心’一樣。”

“但是露絲畢竟和泰坦尼克號上的貴族婦人們不一樣,在災難電影和愛情電影的外表下,《泰坦尼克號》講述了一個女性追求自我解放的故事,詹姆斯·卡梅隆也賦予了露絲許多在當時看來離經叛道的思想,把她塑造成了一個類似於貴族中的瑪琳·黛德麗般的人物。這樣一個討厭束縛、渴望自由,不吝反抗整個時代的露絲,必定不會選擇舊社會傳統價值觀的代表人物卡爾。”

當1月下旬出爐的第55屆金球獎一口氣給了威廉兩個提名,《千鈞一發》入選最佳男主角、《泰坦尼克號》入選最佳男配角的時候,羅傑·埃伯特終於在《芝加哥太陽報》上登出了他關於《泰坦尼克號》的第三篇影評。

其實說是《泰坦尼克號》這部電影的第三篇影評,不如說是關於“露絲和卡爾”的一篇影評,裡麵將卡爾和露絲歸於同一個時代的兩種象征性人物,卡爾是“回歸階級的人”,露絲則是“衝破階級的人”,而傑克,則悲慘的沒在羅傑·埃伯特的影評中占據多少篇幅,羅傑·埃伯特將傑克稱作是“露絲女性獨立意識覺醒的引導者”。

金球獎提名名單剛剛出爐,奧斯卡提名名單即將揭曉,在這個敏感的時刻,詹姆斯·卡梅隆與羅傑·埃伯特兩個擁有廣泛影響力的人物都先後站出來為威廉·布蘭德利造勢,讓好萊塢無數演員都在羨慕他的好運氣——詹姆斯·卡梅隆如今在好萊塢是備受追捧的存在,

時間匆匆進入2月底,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終於頒布了第70屆奧斯卡的完全提名名單,名單一經公布,就在全美乃至世界掀起了巨大的波瀾。

……

《泰坦尼克號》到底能不能獲得奧斯卡的肯定,在學院獎名單揭曉之前,一直都是個懸念。

雖然《泰坦尼克號》不論從藝術性還是商業性上講都無可指摘,但畢竟是一部用兩億美金和高科技特效堆砌起來的大片,學院獎那群保守的評委們又是出了名的討厭商業電影,他們總認為讓演員在綠幕前演戲是一種有損藝術的行為,奧斯卡真的願意給《泰坦尼克號》太多的榮譽嗎?

《綜藝》影評人托德·麥卡錫卻樂觀的預測道:“美國已經很久沒有一部電影像《泰坦尼克號》這樣風靡全球了,在很多第三世界國家,《泰坦尼克號》甚至是他們引進的第一部美國電影,或是狂熱追捧的第一部美國電影——畢竟比起含有暴力和血腥鏡頭的影片、或是以美國各個州為背景的文藝片,由20世紀最大沉船事件改編的《泰坦尼克號》中含有的國家文化符號更少,故事也更容易被其他國家影迷接受。”

“《泰坦尼克號》在全世界刮起的浪潮越大,越能帶給所有美國電影人‘好萊塢黃金時代重新複蘇到來’的幻覺,這對奧斯卡那些年長的評委們來說有著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平均年齡已過六十歲的他們正是全好萊塢裡最懷念過去時光的那群人,所以,奧斯卡在影片提名上絕對會給與《泰坦尼克號》最大的肯定,但是最後大船到底能捧走幾個獎杯,那就是個未知數了。”

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稍後公布的提名名單,似乎也印證了托德·麥卡錫的部分猜測,《泰坦尼克號》一共獲得15項提名,創造了奧斯卡曆史上獲得提名項目最多影片的記錄!

在奧斯卡曆史上,獲得13項提名的影片有四部,分彆是1939年的《亂世佳人》、1953年的《永垂不朽》、1964年的《瑪麗·波平斯》和1966年的《誰害怕維吉尼亞·伍爾夫?》,聽起來數量是不少,但最晚的一部也是1966年的影片了。獲得14項提名的影片更是隻有一部1950年的《彗星美人》。

雖然奧斯卡的口味越來越刁鑽是事實,但隻從奧斯卡的各項曆史記錄上來看,不難想象出為何如今的好萊塢是那麼的喜歡追憶黃金年代,那是個欣欣向榮活力四射的年代,傳奇導演和傳奇演員一樣層出不窮,電影更容易創造成功也更容易獲得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