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3秒鐘內,傳送帶上都不知道過了多少快遞了。如果降低傳送帶的速度,那分揀效率就可想而知。這還沒有考慮分揀員能不能連續跑動1小時。連算國足運動員來了都未必辦不到。
要解決這個問題,要麼增加分揀員。增加一、兩個分揀員沒問題,大家還能操作得開。再增加就操作不開了,想一想四、五個人在有限的場地上來回跑動,更容易出錯。
要麼提高維度,把分揀籠從兩層升到三層。這個難度比較大。首先是分揀員臂力要好,把貨往上拋比平拋費力得多。再說了,把快遞拋那麼高,那不更是暴力分揀麼?
另外,把最高一層的分揀籠裡的快遞取出來也是個難題。本來站在地麵就可以操作,現在得搭個梯子。這對場地的高度、對安全操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這就是目前快遞網點出現暴力分揀的現狀。
黃魚嘴和電子廠的分揀點搬遷到海灘的時候,齊年一邊看技術人員拆裝傳送帶一邊想:分揀流程規範化對於暴力分揀的改善程度極其有限,最終還是需要用自動化的手段。
自動化分揀設備是上不起的,但是能不能用一些土辦法呢?
齊年記得他以前看過兩個案例。
一個案例其實是個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笑話。是說為了解決在太空失重的情況下鋼筆、圓珠筆寫不出字的問題,某國(如果是加拿大人講這個故事,那麼某國就是加拿大。印度人講這個故事,某國就是印度。以此類推)最頂尖的科研人員花了10年時間耗費了10億美元終於研製成一款可以在太空中使用的鋼筆。
看著這麼牛逼的鋼筆,《皇帝的新衣》裡的小孩來了,並提了一個問題:“你們乾嘛不用鉛筆呢?”
另一個案例是發生在一家工廠的,是關於傳送帶的故事。一個工廠把用紙箱包裝的產品放在流水線上操作。但是經常會出現有些紙箱裡有可能並沒有放產品的問題。這個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於是工廠準備花錢采購一套可以分辨傳送帶上的紙箱裡到底有沒有放產品的檢測設備。
《皇帝的新衣》裡的小孩又來了,提出來一個解決方案:“在流水線旁邊放一個大電扇不就得了嘛”。凡是沒有放產品的紙箱在傳送帶上經過大電扇時,因為重量輕就被電扇吹跑了。
所謂偏方治大病。
齊年可沒錢花10億美元研製鉛筆,也沒錢購買檢測設備,但是他有錢買鉛筆和電扇啊。
齊年把這個想法和陶進一說。陶進問:“阿年哥,想法好是好。那怎麼乾呢?”
齊年把這個想法和陶思婭一說。陶思婭問:“阿年,想法好是好。那怎麼乾呢?”
齊年把這個想法和田雙雙一說。田雙雙高興地說:“阿年哥,我們一起想想有什麼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