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抵達遼東(1 / 2)

隻不過打死日軍元帥宇喜多秀家都不會想到,此戰日軍所有部隊的戰力與兵力分配。

都詳細記在了楊可棟隨身攜帶的作戰手冊上,作為穿越而來的人。

他在兩年前就開始著手準備朝鮮戰爭了,這兩年的時間裡楊可棟一刻都不敢耽誤。

幾乎每時每刻都在研究對日作戰的方略,以及該如何在戰損最小的情況下吃掉日軍的主力!

從播州到朝鮮邊境將近三千多裡,按照如今行軍的速度,起碼能長途跋涉百日才可能到達朝鮮。

大軍八月中旬開拔,等楊可棟大軍趕到中朝邊境之時,明軍副總兵祖承訓已經先敗了一陣。

折了祖承訓手下的遊擊、千總戴朝弁,史儒,張國忠等人,而祖承訓則是帶著幾個人僥幸逃了出來,如同驚弓之鳥。

一日之內就退到清川江和大定江,進駐博川郡的控江亭,清點戰損,經此一戰,明軍損失戰馬千匹,三百人陣亡。

朝鮮戰局陷入僵局,而此刻埋頭趕路的楊可棟部可不管這些。

作為播州野地的土司兵,石星壓根就沒有把這支部隊放在心上。

好在有兵部的文書在手,數月以來並沒有受到刁難,一路跋涉曆經千辛萬苦終於抵達了邊境。

與此同時,萬曆二十年八月。

明神宗朱翊鈞以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禦史宋應昌經略朝鮮、薊遼、山東、保定等處防海禦倭軍務。

等到九月中旬名將李如鬆平定寧夏之亂後,振奮至極的萬曆皇帝朱翊鈞甚至親自來到皇極門,親自主持寧夏大捷慶典和獻俘儀式。

並祭告郊廟和布告天下,李如鬆也因軍功進封左都督,世蔭錦衣同知。

其威望開始逐步追上他的父親李成梁,在大明朝中無人可以比擬。

十月十七日,又封李如鬆為提督,轄薊、遼、保定、山東軍務,充防海禦倭總兵官。

如此一來,朝鮮戰局正式開啟了布置階段,而宋應昌與李如鬆,一位是經略,一位是提督,這一文一武,本是相得益彰。

宋應昌是兵部的官員,論品級位階自然比李如鬆這一介武夫高出一大截。

況且自大明開國以來,文官統兵,總管軍務,這是傳統,文官的地位本就比武官高,也就是說宋應昌是李如鬆的頂頭上司。

可李如鬆根本就不吃這一套,李如鬆是什麼人,大明浪戰開創人,出了名的驕橫自負,桀驁不馴。

如今又挾寧夏大勝之威,儼然一個崛起的將星,正是誌得意滿之際,怎會把宋應昌這樣一介文官放在眼裡。

而這邊宋應昌剛到任,便著手對薊遼戰備進行了一番整頓,他的辦事原則很明確,即“固己然後救人,由近漸以及遠”。

因此他離開京城到達三河後,多次向有關將領、官吏寫信,傳達指令,令其作好戰爭準備。…。。

尤其要求沿海處所對地理形勢、兵力配備、士兵待遇、所用錢糧、武器裝備、哨探設施、稽查獎懲等進行全麵檢查和整頓。

對薊遼等地戰備的整頓約半個月之後,宋應昌便著手赴朝準備。

十一月中旬出關前往遼陽,在他嘔心瀝血的努力下,入朝作戰的準備事宜進行得頗為順利,等到十一月底,便已大致準備就緒。

就在宋應昌整備軍務之時,長途跋涉數月的楊可棟部終於抵達了遼陽,按照慣例,即便他是土司,如今也需要受宋應昌節製。

十一月的遼東已經十分寒冷,好在大軍開拔前楊可棟已備好了棉衣。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