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再戰蘆子關(5)(1 / 2)

北唐 蠶室廢人 6250 字 2個月前

不同時代的人有不同的夢想。先秦的人們最大的夢想便是從一無所有的無產階級進階為擁有土地和奴隸的“大夫”

階層,漢代士人的夢想是能夠位列“三公”

甚至自己的子子孫孫都能夠位列“三公”

,魏晉南北朝士大夫們的夢想便是自己的家族能夠與帝王家“共天下”

,隋唐的士人最大的夢想便是能夠成為享受實封的功臣宰相然後拍著自己的坐床變著法子地向後輩年輕人誇耀,至於後麵的兩宋一直到明清,士人最大的夢想也不外乎中狀元、點翰林、入閣拜相光宗耀祖……??不過在廣順二年,這時候天下最榮耀最舒爽的事情既不是封公爵也不是拜宰相,而是擁有一塊半割據的地盤,擁有一支相對獨立的軍隊,成為一個事實上的藩鎮。

一般來講,成為一方節度使,絕對是一個生活在五代亂世的人今生的最高成就,能夠成為節度使的人,基本上都是在那個時代比較傑出比較成功的人士,至於極少數在節度使之外能夠得到平章事甚至侍中、中書令加銜從而晉級為“使相”

的人,則是一些更加出類拔萃的人,他們是傑出人才當中的傑出人才,是成功人士當中的成功人士。

這是那個時代的公論。

李彬這一輩子,也沒有想過自己有朝一日可能成為延州地方的藩鎮。

這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延州文官領袖這輩子一直致力於本地文官的政治地位,為此他可以選擇和周密合作,他也可以選擇向高允權妥協,他甚至毫不避諱地在彰武軍中公然培植自己的勢力,這些全是為了同一個目的――讓延州的文官們在未來的歲月中擁有更大的言權,讓受粗魯單純的武將操控的延州能夠多一份理智,少一絲狂躁,而這種努力的目的隻有一個――讓顛沛流離的老百姓能夠過上稍微安定點的日子。

在這個時代,文官或許為了保命而不得不頻繁地更換主子,但是相對那些很少考慮黎庶生計為了權力和地盤打來打去的武將而言,文官們無疑是一個更有政治操守的群體,他們的政治操守體現在即使是在最黑暗最晦澀的歲月裡,他們也沒有忘記自己的職責和使命,他們仍然在儘著自己最大的努力來維係人類社會的生存繁衍基礎。

如果沒有這些文官們的努力,任由一百零七個藩鎮肆無忌憚地來回廝殺,人類早就在這片土地上被自己殺光了……??對於廖建忠和張圖等人而言,搞掉高允權由李彬來當延州節度使,隻不過是換個人來給大家糧餉罷了,儘管廖建忠本人頗覺得有些難以啟齒,但是事實上在他心裡從來也沒覺得有什麼不應該。

當兵就要吃糧拿餉,這是天經地義的,當一個藩鎮既拿不出糧又拿不出餉的時候,這個藩鎮就理所當然應該被推翻掉。

這種想法的內在邏輯其實一點錯都沒有,隻是在這裡彰武軍從軍官到士兵似乎都忽略了一點,在吃糧領餉的同時,軍隊應該承擔什麼樣的義務和責任。

(?小書包小說網網)??或許在他們看來,你給我們糧餉,我們擁戴你做藩鎮,這便是軍隊在享用糧餉的同時所應儘到的唯一義務了。

李文革和之前的延州軍官最大的不同就在於他從來不把士兵是否擁戴追隨自己當作一個交換條件來看待,在他的隊伍中也沒有人敢於用這個條件來要挾糧餉。

其實這個的根本原因是李文革自己從來不克扣士兵的軍餉和口糧,也不允許手下的軍官們這麼做,同時他自己也不會克扣軍官的軍餉和口糧。

這件事情看似簡單,但真正做到卻絕不簡單,若是手中沒有足夠的錢糧,李文革是沒有條件這麼做的。

李文革的幸運僅僅在於,他最初隻有一個小隊的兵,而背後卻有李彬和秦固兩方麵的全力支持。

而在他的部隊大幅度擴充之後,他又已經擁有了抄高家府庫掠來的大量浮財――雖然說這並不是真的打土豪分田地,實質效果卻是一樣的,李文革自己有錢養兵,自然可以不用克扣軍官士兵的軍餉口糧。

而糧餉充足的官兵們隻要不想砸掉自己的飯碗,就不可能主動背叛給自己糧餉的李文革。

在一支基本上不存在克扣糧餉問題的軍隊裡,軍紀也好,戰鬥力也好,都是可以穩步提升的,任何個體的不滿都不可能在軍營中激起連鎖反應,因此或許會出現個把逃兵或叛徒,但是整建製的叛亂或嘩變卻絕沒有可能。

李文革認為,士兵們獲得足額的糧餉是天經地義的,同樣,他也認為士兵們遵守軍紀並且在戰場上奮勇殺敵是天經地義的,不管有沒有他李文革,都應該是一樣的。

這種觀念在他的部隊中或許很少有人能夠將之形諸語言,卻已經在無形中漸漸樹立了起來。

也正因為如此,廖建忠等人所率領的那些牆頭兵在李文革所率領的士兵麵前幾乎就是一群紙糊的烏合之眾,而廖建忠等人也很清楚這一點,因此才會提出推戴李彬為彰武軍節度的建議。

這是一次罕見的妥協,是延州軍方曆史上第一次向文官集團作出妥協,而造成這種妥協的原因則是文官集團本身擁有了一支令軍方望而生畏的武裝力量。

李彬心中暗自歎息,連他自己都沒有想到,自己保舉李文革出任隊官才僅僅半年多一點,延州局麵居然便有了如此戲劇化的變化,一向視文官為草芥的武將們居然主動提出推舉一個文官來擔任節度使……??槍杆子裡麵出政權,馬上得天下,信哉斯言……??若是早上個一二十年,李彬還有些少年意氣的時候,說不定真的會頭腦一熱便答應下來,成為一方藩鎮的誘惑對於任何人而言都是難以抗拒的,李彬也是凡人,不可能不動心。

不過經曆了這麼多年的風風雨雨,李彬早就過了那種天真衝動的年紀了。

這群大頭兵一點也不怕自己,他們怕的是李文革。

(wwW.xiaoshubao.net?無彈窗廣告)??無論李文革現在對自己有多麼尊敬,此人在軍中已經成了氣候了,蘆子關一戰斬兩百餘級,這是延州對陣定難軍以來二十年未有之大捷,如此名將之材,不可能久居人下。

目前此人對自己、對文官集團的態度還算親近,卻與彰武軍節度府方麵仇怨頗深,這一點是文官集團與其結盟的基礎。

僅有這個基礎,並不牢固。

李彬自己很清楚,這個年月,不要說自己和李文革這種原先的主仆關係,就算是翁婿之親也屁用不抵,否則高允權便不會為了那點浮財抄了他老丈人的家,將高紹基母係的那些人殺得乾乾淨淨。

隻有在利益和目的上實現一致,李文革和延州文官之間的聯盟才能夠長久維持下去。

所幸的是,李文革這個殺人不眨眼的武夫在對待黎庶的態度上頗令人欣慰。

他不但能夠堅決地支持文官們所有有關民生經濟之道的舉措,甚至自己願意為了搭救幾個流民不惜與節度衙內翻臉動武……??這樣的武人,才是一個能夠長期合作的武人……??彰武軍節度使,隻有李文革可以接替――這是李彬與秦固等延州地方官私下達成的共識。

隻不過僅有文官們的支持還遠不夠,軍方、士族、文官,延州三位一體的政治格局中,士族豪門對李文革的態度一貫不是很好,這些大貴族看不上一個半年前還是文官府中奴才的人是很正常的,隻不過目前這些人畏於前營那明晃晃的刀槍不敢公然斥罵李文革罷了。

除此之外,在今天之前,軍方的態度也極其曖昧,現役的軍人們在年前的兵變中幾乎被李文革的部隊打殘了,儘管沒有死掉多少人,但是如今提起李文革和其麾下軍隊便人人色變,那些已經退役的軍方元老態度就更加不屑,李彬本來以為軍隊會對李文革及其那支特立獨行的軍隊懷有深切的敵意,然而今日的結果卻令他大大意外了一把。

稍微想了想他就明白了過來,李文革年前一舉給全軍加了半年的糧餉,令士兵們極為高興,對他也極為感激;同時他搬空了高家的府庫,讓高允權父子幾個月來不出一粒糧一文錢,士兵們自然便對高家越加失望不滿,此消彼長之下,幾乎沒花什麼功夫,軍隊作為一個整體便悄然倒戈了,今天這個結果看似詭異,實則卻是再正常不過的。

或許那小子當初便料到了今日這個結果……??李彬暗想。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