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威笑了笑:“秀峰兄既然想好了,便說說罷!”
王峻也不推辭,侃侃言道:“第一件事,高允權追贈太傅,封延國公。詔延州上下,以諸侯禮葬,派遣兵部侍郎陶穀為吊使兼宣詔使前往延州,代朝廷赴高府吊;第二件事,關中北麵行營秋獵大捷,應予封賞,行營都部署三鎮節度使中書令折從阮封西河郡王,行營副都部署永安軍節度使折德扆封岐國公。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行營馬步軍都虞侯李文革,擢雲麾將軍,行營馬步都監靈州節度留後馮繼業。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其餘各將校擢關北行營及各鎮節度酌情擢賞,報吏部兵部備案;第三件事,靈州節度留後馮繼業拜朔方軍節度使,襲爵陳留郡公,延州節度留後李文革拜彰武軍節度使,兼本州防禦、團練二使,知本州事……”
郭威默默聽著,初時麵帶微笑,等到王峻說完,神情卻變得肅容起來,他緩緩開口道:“秀峰兄此議不差,然則細節處略可商榷,朝廷賞罰,當示天下以公……”
說著,他以不容置疑的口吻道:“高家守土多年,雖無功勞卻有苦勞,高允權著封延安郡王,贈太師,李文革晉冠軍大將軍,除右驍衛大將軍,拜八路軍節度使,知本州事,檢校太保,另外……”
皇帝遲疑了一陣,道:“……李彬數十年來為朝廷安撫藩鎮,勞苦功高,加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方才皇帝改變對高允權的追贈和對李文革的封拜拔擢,王峻都安之若素,這是題中應有之義,臣下擬製地封賞水準總應該為主上留下些許浮動地空間,這是政治常識,甚至對於皇帝改變了李文革地軍鎮名號,他也隻是微微愕然了一下,倒也不以為意。直到皇帝提及對李彬的拔擢封拜,他才真的大吃了一驚。
李文革畢竟已經是節度使,即便掛上平章事成為使相,卻也沒甚麼了不起的,如今天下這樣的藩鎮並不在少數,然而李彬卻並不是節鎮,更加不是中央官員,幾個月前這個邊遠的文官不過小小的七品觀察判官,隻能身穿綠袍,甚至連朝廷大員都算不上,這不過是短短幾個月地時光,由七品禦史做到三品觀察使已經是超拔了,如今竟然被拜為同平章事,赫然加入了宰相行列,雖說恩賞自上出,但皇帝此舉究竟是何用意卻是頗值得玩味。
而且,以觀察使兼平章事,李彬乃是自武皇創立“同中書門下承受進止平章事”這一宰相名號以來數百年間的第一人,這個例破得實在有些莫名其妙。
他抬頭打量了一下皇帝的臉色,問道:“陛下,觀察使同平章事,自唐以來無此規製。李彬以觀察使兼列台閣,是否立為成例?日後他州觀察使是否可依此例為使相?另外,觀察使為從三品,同品之刺史、都督、都護是否皆可為使相?”
郭威淡淡一笑:“……凡事不可一概而論,李文質在延州幾十年,無論是周密、高家還是現在的李文革,其都能於其中折衝樽俎,為朝廷維持此九縣之土,幾十年了,說一句‘勞苦功高’並不過分,更何況
節度使李文革原先乃是其家中奴仆,奴才是節度使,是個觀察使,如此措置雖然不錯,卻令雙方都有些尷尬。李文革時任節度使,李彬拜相,如此理論上李彬的官位還是高於李文革,上下綱常不至於差異紊亂……”
“更何況……”。皇帝頓了頓,繼續道:“李文革是個軍頭出身,對朝廷若即若離,一州軍政握於此人之手,朝廷終究難以放心,李彬加了相銜,就算不能過問軍事,庶政大事上言權便可重上幾分。以宰相身份用人行政。李文革就算不滿。隻要他不敢公開叛反朝廷,便不敢做出甚麼出格地事情,隻要有李彬在延州製約著他,西北邊事,朝廷大約可以放心地委諸此人。”
王峻默然半晌,又問道:“陛下既然對李文革並不放心,為何又要允他做節度使?並賜以高官厚祿。連軍鎮名號都允他改了?”
郭威看了王峻一眼,歎息道:“天子乃是天下之主,不能像原先做一方諸侯那般想事情做事情。天子個人的喜好善惡並不重要,軍國大事必須謹慎為之,否則便要傾覆。李文革此人雖然未必有多麼靠得住,但是有此人在延州,定難軍便連連敗績,攻不成攻。守不成守。西北局麵為之一變,使朝廷可以全心全意平息泰寧之叛亂,抵禦契丹之寇邊。還擊北漢之覬覦。朝廷沒有給李文革和李彬一文銅一兩黍地錢糧,他們便替朕和中書穩定住了西北邊境,這是大功,必須要重賞,不賞便是不公。李文革連連大捷,在邊境上早已得了軍心,朕即便不讓他做節度使,地方軍民也會主動推舉他為藩鎮,那時候朝廷便與之結怨了……若是內地州郡或尋常邊鎮,倒也無妨,偏偏延州扼守著關中門戶,是萬萬叛不得地,朝廷目下無力西顧,不允他為節度,又當如何?”
王峻啞然無語,郭威又道:“至於軍鎮名號……哈哈,這個後生倒也執拗得可愛……誓賭咒般表示願意為朕守好這八路的門戶,一點都不顧及關中那些地頭蛇們的臉色和心思,這個想頭稚嫩了些,不過誌向卻是頗可嘉許……”
王峻道:“一張嘴便是八路,此子誌向恐不在小……”
郭威欣然道:“誌向太小地年輕人,朕還真未必看得上!此子倒是頗有些朕早年為軍頭時的風範,若是有機緣,朕倒是想見見此人。”
王峻道:“這個簡單……討北得勝、繳俘頗盛、加官晉銜、授受旌節……李文革總要向朝廷獻四馬,詔其親自進京獻馬便是了!”
郭威搖了搖頭:“……從來不曾進京覲見地邊鎮,初次進京隻怕會心存疑慮,進京地事情不要寫在詔書裡,隻要讓宣詔使私下向其說明便可,若是李文革心存疑忌,不要勉強,總之對延州要以善加撫慰為要。如今天下分崩割裂,中原百廢待興,穩定地時局乃是朝廷行政的重中之重,西北不能亂,關中不能亂。李文革這枚棋子,用得好了或可成為西北和關中的一道屏障,若是措置不當使其對朝廷存了猜忌之心,便反為不美了!”
王峻點了點頭:“陛下若是沒有其他的旨意,臣這便回中書擬製了!”
郭威擺了擺手:“靈州馮繼業那邊,不要寫進製文裡!”
王峻一愣:“這……”
郭威冷冷哼了一聲:“朕說過了,朝廷賞罰要公正,否則天下便會不服。北麵行營這一仗,馮繼業有何功勞?那臭小子連一兵一卒都未曾派,一錢一粟都不曾出,隻顧著在州治大肆屠戮兄族和他爹留下的元老重將,眼巴巴隻等著朕扶正他的藩鎮位置,準備坐在靈州承襲他爹的王位——他做夢!朕還不曾老糊塗,是非功過還不至於混淆。老馮暉留下地大好局麵,他不能善加經營,刀子雪亮卻不肯去砍黨項,反倒轉過頭去砍自家的兄弟親族,這樣的畜生,也想做節度使?朕暫時不動他,是因為一時間騰不出手,靈州又實在太遠。他若是在內鎮,朕早就替老馮頭清理門戶了……”
王峻一時目瞪口呆,不明白郭威為何對馮繼業這個故人之子如此厭憎。
他試探地道:“陛下……折從阮就在延州,或可由他……”
郭威擺了擺手:“折家不是關中本地人,由折從阮出手,會引起整個關中藩鎮對朝廷的疑懼和猜忌,折家如今客居延州,正是結好諸鎮的時候,不會奉這個詔的。”
他恨恨哼了一聲,道:“此事先放一放再說,詔書裡不要提,宣詔使銜級升一格,不要陶穀去了,以端明殿學士王檢校禮部尚書,去延州宣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