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潮笑道:“好裝。我們首先從規範答題說起。大家還記得這次模考的這道題吧——‘小說中的父親形象複雜而富有人性的深度,請結合文本具體分析。’這道題看著簡單,每位同學都能拿到一些分數,但總是拿不圓滿,會有扣分點。”
“因為分析人物形象,我們往往沿用初中的答題習慣這麼答——‘小說中的父親是個善良、疼愛子女、精明能乾的、有些貪小便宜、……的人’,一個很長的‘定語從句’。這麼答就過於冗長,而且容易遺漏。”
“我現在介紹一種方法,可以讓答案顯得規範而清晰。這種方法就是‘人物角色分析法’——人在不同的環境中,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例如在班上,大家都是學生,而回到家裡,則成了‘孩子’。不同角色在特征、性格、作為、品質上都是不同的……”
張潮侃侃而談,不時在黑板上書寫著提綱。班上的同學也從一開始的看熱鬨,逐漸認真起來。他們發現張潮講的內容,是過去聞所未聞的,聽起來十分具有可操作性。不少同學已經掏出筆記開始抄張潮的板書。
搬了椅子坐在後麵的張婷也十分吃驚。因為張潮的表現已經遠遠超出她的預期了。有很多方法,她過往隻是在教學中模糊地感受到,並沒有真正領悟,經過張潮這麼一點撥,大有茅塞頓開之感。
她想起張潮的父親也是一個語文老師,雖然都是在鄉下教書,但卻是當年少有的廈大中文係的畢業生,也算名聲在外。這可能就是家學淵源吧。
張潮這時候已經完全進入了狀態:“……我建議大家答題的時候呢,一律
使用這樣‘三段式’答題法,這是我用起來覺得很順手的答題格式。在我們刷題的時候,建議吃透參考答案以後後,將不同表達的參考答案,都改造成‘三段式’,這樣才能做到寫過一道題寫過,掌握一道題。”
“可是語文的知識點很混雜,實在很難梳理,也很難確定一道題該回答哪些點。”提問的是申明。
張潮答道:“那是因為我們同學普遍缺乏比較強烈而清晰的‘文本意識’。小說、散文、詩歌、戲劇……不同文本各有其根本創作目的和由此衍生出來的文本特征。而所謂的修辭手法、寫作手法、表現手法、描寫手法……都是為了達到目的,表現特征而服務的。”
“例如小說,我們可以給它下一個簡單的定義——‘一種虛構的敘事文學’。那麼虛構、敘事,就構成了其基本特征,而人物、情節、環境的小說三要素,都是從屬於基本特征的。小說作者通過虛構人物……”
申明一邊聽,一邊點頭,時而還補充一些問題。張潮也都給予回答。
高三(2)班,徹底成了張潮一個人的舞台,黑板上的板書也越來越多,終於在下課鈴響時,填滿了整個黑板。
語文是第二節課,下課了是一個20分鐘的大課間,要去操場做操。可是高三(2)班的學生們顯然都還意猶未儘,紛紛要求不做操,繼續聽張潮介紹經驗。
老師張婷無奈,隻好同意,並且親自去年級辦公室,向級長說明了情況。高三總歸有些特權,對他們的早操本來就抓得不嚴,因為高三老師拖堂實在太普遍了。
於是張潮隻好再接再厲,繼續講解。不過這實在是一時半會講不完的,等到了第三節上課鈴響了,這場個人“脫口秀”才不得不結束。張潮把寫剩下半截的粉筆向前一拋,精準地落進了粉筆盒裡,瀟灑地一鞠躬,走下了講台。
全班同學自發地鼓起掌,整整持續了一分鐘,把進來上課的數學老師趙汝東給整懵了,心想我這麼受歡迎嗎?
不過很快他就看清了大家是給誰鼓掌——那小子還在講台鞠了個躬才走下去呢。再轉頭一看,黑板上密密麻麻地一堆板書,不僅書寫美觀,而且條理清晰,甚至有局部是很漂亮的知識拓撲圖。
張婷的粉筆字趙汝東還是認得的,畢竟她是教師比武大賽的常客,而趙汝東則是資深評委。這真的都是張潮寫的?趙汝東心裡疑惑。
不過想起張潮這次的數學一模成績,他氣就不打一處來,狠狠叫住了張潮:“你給我站著!不準坐下!”
張潮還沉浸在重回講台,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的快樂裡,冷不丁就被潑了一盆冷水,隻好尷尬地站在位子上。
趙老師一拍桌子:“叫你得意!你知道你數學考了多少分嗎?”
張潮搖搖頭,不過心裡大概知道怎麼回事了。數學這次考砸了在預料之內。
“8分!對,你沒聽錯,你們都沒聽錯,就是8分!張潮,你破紀錄了!”
這下真的滿堂皆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