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第12章(1 / 2)

話說,朱棣離開坤寧宮,看時辰朱元璋已經下了早朝,想了想就直奔謹身殿。

誰知剛到謹身殿門口,朱棣就察覺氣氛不太對。

殿門口的宦官一個個夾著尾巴,埋著頭,侍衛也緊繃著臉。

朱棣腳步一滯,那邊王太監和親兵都尉汪忠已經朝他看過來。朱棣就笑著走過去,離殿門口一下子近了,誰知裡麵突然傳出一聲巨響。

分明是砸東西的聲音。

朱棣:“......”

不等王太監問,朱棣連忙說:“本王路過,你們繼續守著,本王先回母後宮裡了。”

說完腳下生風,眨眼就離開了眾人視野。

王太監:“......”

汪忠:“......”

朱棣也好奇,誰惹老爹發這麼大脾氣,這陣仗,光聽就知道不好善了。此時湊上去不是找抽就是找罵,他還是溜吧,等會兒打聽一下就知怎麼回事了。

謹身殿內。

朱元璋一臉勃發的怒意,看著底下跪著的人,目光幾欲把人給吞了。

朱標就候在一旁,微垂著目光沒說話,當朝左丞胡惟庸和幾個官員一身緋色朝服,跪在朱元璋砸下的碎片中噤若寒蟬。

今日早朝上朱元璋發了好大一通火,嚇得文武官員走出太和殿的腿都是軟的。

事情起因卻是大小官員心照不宣,為了省麻煩提高辦事效率而開始的空印文冊。

每年各地都要派小吏來京師戶部報告地方財政賬目,而地方上的賬目呢,必須跟戶部審核後完全相符,這一年的地方財政計劃才算完成。

問題就來了,比如,此時上交的多是實物稅款,運輸過程難免有損耗,出現賬冊和實物對不上那是很大概率的。

可上麵有規定,兩邊賬目一對,哪怕一個數對不上,就不通過,然後小吏就要回去改,上官再蓋章。這可是古代啊,交通極其不發達,有些遠一點的,來來回回,就是年初到年尾,可能來不及喝口茶水,回趟家,就又要出發去京師核對去年的賬目了。

彆說折騰人,還耗時耗錢。

於是後來大家出發時就會多備上一本隻蓋了印的空文冊,對完現場改。

而且,雖說是空印文書,為了防止底下人起不好心思,那文書蓋的印都是有特彆規定的。大大杜絕下麵人做手腳的可能。

當然事無絕對,這還是提高了作弊貪腐機會。

不過說句老實話。

這些年,大家也都怕了。

就問問,誰敢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動改賬目的心思啊,是嫌三族人太多,還是嫌邊軍人太少,還是嫌自己命太好,急著讓朱元璋剝皮充草啊。

他們不敢的。

即便是偷偷找點小外快,也不是用這種‘求死’的法子啊。

胡惟庸等京官自然都清楚,也采取默許態度。而且,在丞相胡惟庸看來,這又不是什麼貪腐大事,不過是官場小小潛/規則,小事兒一樁,根本不需向朱元璋報告,爭取他的同意。

丞相有協助皇上處理政務,管理百官之權。

胡惟庸也就沒當回事。

但沒想到這事兒突然捅到朱元璋跟前,而且,朱元璋還大發雷霆,早朝上直接發落了兩個戶科給事中和幾個監察禦史。

胡惟庸此刻麵對麵感受朱元璋的雷霆之怒,原本輕鬆的心態也變得緊張了,認識到這件事觸了朱元璋黴頭,怕是——

“臣有罪。”胡惟庸跪在地上,伏身磕頭,言辭慚愧道:“臣身為百官之首,有失察之罪,沒有及時發現有官吏欺上瞞下,是臣之責,臣之罪,臣有愧於陛下啊。”

至於提前心知肚明,默許方便行事什麼的,他姓胡的不知道,他也是被蒙蔽的。

旁邊幾個同僚聽完,嘴角一抽,有被胡惟庸臉皮厚到,但他們也立即站在胡丞相同一陣線,磕頭齊聲大喊。

“臣有罪。”

此時不撇清關係還等什麼時候。

至於解釋?

那不行,這不就是知情不報,罪加一等嘛。

而且,朱元璋說不定還要加他們一個同黨包庇罪,這個黑鍋誰想背?

身為大明朝京官,還能活著跪在這的京官,彆的不說,對於朱元璋的脾氣還是能摸到幾分,也見識過朱元璋一旦動怒,殺人不眨眼的酷辣一麵。

此時‘不知情的失職’才能保命,最多不過降職或罰俸。

朱元璋目光深深地注視幾個磕頭‘認罪’的臣子,麵上倏地浮出一抹猙獰,咬著牙根才忍下心口嗜血衝動。

真當老子是眼瞎心也瞎。

胡惟庸幾人跪著不敢動,朱元璋也不說話了,坐在那,沉默地盯著他們看。過了一會兒,就連胡惟庸心裡也七上八下起來。

這不過一件小事,難不成朱元璋要借題發揮?

好在,上麵的人終於發話了,“既然知道失職失察,那就每人罰俸半年。丞相身為百官之首,罪加一等,罰俸一年。”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