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將軍,我們守在這裡,還有什麼意義?(1 / 2)

【唐德宗李適繼位時,立誌想要重振昔日大唐的盛世輝煌,大力整頓內政,先是將把持大唐朝政,貪婪放縱的大宦官劉忠翼與貪暴徇私的黎乾除去。】

【後停止諸州府,新羅,渤海的歲貢鷹鷂,減少江南等地進貢,廢止進獻奴婢等物,又下令將文單(今老撾)所獻的三十二頭舞象,放養到荊山之陽,供民觀賞。】

【同時,將專門供應皇家狩獵的鷹犬統統放走,以示不會自己癡迷於此。】

【之後更是裁撤冗員,放出宮女,生日拒進獻,更將藩鎮所獻縑歸度支代租賦。】

【這些作為展現出唐德宗李適的新氣象,彰顯其革新的決心,讓大唐百姓看到大唐新君登基後積極改變的態勢。】

【在朝政上用任崔佑甫為宰相,廢去唐代宗李豫時期矯枉過正的‘非科舉出身者一律不用’的政策。】

【任命有才能之人,填補了朝廷職位的空缺,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朝廷人員的結構,增加了朝廷官員的聚心力。】

【同時重用楊炎,推行了‘兩稅法’,增加了大唐朝廷的財政收入,在一定時期內緩解了財政困難,亦為大唐王朝的穩定和發展提供了經濟基礎。】

唐太宗李世民緩緩開口道:“終於不再是大唐李氏不孝子孫的盤點錄了。”

明仁宗朱高熾:“唐德宗李適的削藩,還是太著急,也太強硬了,若是柔和一些,再等上一個好時機,或許真的能成功了。”

“大唐的中興,或許能夠提前的出現,就能改變掉更多各大藩鎮不於利於唐王朝的弊端。”

周世宗柴榮:“唐德宗李適是個有誌向,是個想勵精圖治的帝皇,可惜了識人不明,重用奸人盧杞為相,引發涇原兵變,導致奉天之亂,從此疑心更重,雄心不在。”

明成祖朱棣:“唐德宗李適,也是個誌大才疏,好高騖遠之輩,亦是一個遭受挫折就一蹶不振之徒。”

“他前期急於求成,導致削藩失敗,後期為了保住大唐李氏皇位的統治權,轉向藩鎮姑息妥協,反而加劇了各大藩鎮的割據自主性,簡直就是好心辦壞事的典型。”

【當聽聞衣衫襤褸的使者彙報安西軍和北庭軍仍在堅守西域時,唐德宗李適及滿朝文武都十分震驚,隨後不禁潸然淚下。】

【雖然唐德宗李適與大唐的滿朝文武,都對安西軍和北庭軍,在與中原隔絕多年,孤立無援的艱難處境下。】

【仍舊沒有放棄對大唐的堅守,這份忠誠和頑強的精神,讓他們深感敬佩與欣慰,同時也充滿愧疚。】

【因為此時的大唐朝廷,已經自顧不暇,沒有足夠的兵力和資源去支援西域了。】

【最主要的原因是唐德宗李適繼位後,立誌要重振昔日大唐輝煌的雄風,奉行了“攘外必先安內”的國策。】

【所以大唐朝廷,無法給予安西軍和北庭軍有效的支援。】

【心情是複雜的唐德宗李適,最後任命北庭節度使曹令忠,為北庭大都護兼伊西、北庭節度使,並賜名:李元忠。】

【任安西四鎮留後郭昕,為安西大都護、四鎮節度觀察使,封武威郡王。】

【並下詔書給,安西軍與北庭軍,全體將士按等級破格提拔七級。】

大唐德宗界(781)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