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下來的奪情風波中,張居正的兩個門生翰林院編修吳中行,檢討趙用賢率先站出來大義滅親。】
【吳中行與趙用賢對張居正的彈劾,主要是從孝道的角度出發,認為張居正作為人子,又是翰林院的大學士,在父親去世後不回鄉守製,這是在違背萬古綱常。】
【認為奪情之舉讓天下人懷疑張居正有戀棧權位之嫌,且此舉會讓後世認為朝廷對名教綱常並不重視,開了一個不良的先例。】
大秦始皇界。
秦始皇嬴政:“這就是儒家治國的陋病嗎?”
“居然能將孝道,上升到如此程度,若是在這時,有外敵入侵,並且打到發他們的大明京城門下時,是不是朝中大臣,沒有遵從孝道,沒有丁憂所至的?”
“隻要那張居正執行了大明的丁憂製度,那外敵就會退走了?”
在前麵幾期的天道盤點中,始皇帝看到了儒家思想的可用之處。
並且能在天道曆史中,一直能傳承了眾多時代王朝,這就已經足夠說明了儒家思想的功勞了。
但是,天下事物,哪哪有十全十美的事情。
儘管大明王朝有法家的法律存在,但在天道曆史進程之中大明王朝的治國理念,似乎是以倫理綱常,大於法理綱常來治國,那陋病必定會很多。
儒大於法,王朝國家就會被倫理所束縛。
太過於的被倫理與道德所束縛,若是處在弱肉強食的時代下,就會處處被動。
有野心者,怎麼可能被儒家的倫理綱常所束縛?
能被論理綱常所束縛的野心者,那就不是野心者了。
所以,在秦始皇嬴政看來,即使後世的大明王朝沒有因禁海鎖國,也同樣會錯過大航海時代的。
大航海時代,不就是一個強盜能合法存在的時代嗎?
在這種時代背景之下,你要去和一群強盜講論理綱常嗎?
想擴張,那必須要有野心,想要有野心,那必定不會被倫理綱常,以及道德所束縛...
......
【繼劉台一案之後,再次有門下弟子上疏彈劾張居正,這是大明王朝這少年來,都未曾發生過的事情。】
【吳中行與趙用賢,二人的彈劾立即就在朝廷中引起了軒然大波,眾多官員也紛紛卷入這場奪情風波的爭論之中。】
【緊接著刑部員外郎艾穆與主事沈思孝,聯合上疏通言道:陛下之留居正也,動曰為社稷故。夫社稷所重,莫如綱常,而元輔大臣者,綱常之表也。綱常不順,何社稷之能安?】
【吳中行與趙用賢的彈劾,隻是在規勸張居正執行丁憂孝道。】
【而艾穆與沈思孝,直接就將明神宗朱翊均對張居正啟用奪情製度,不僅僅是在違背祖訓綱常,還直接上升到王朝社稷的角度。】
【而刑部員外郎艾穆,更是張居正的同鄉,彈劾張居正是一點情麵都沒留,恨不得指著張居正破口大罵。】
【可以說,此時的反張海潮,已經到達了頂峰,無數大明官員紛紛上疏表示對,吳中行,趙用賢,艾穆,沈思孝四人的支持。】
【更有甚者,稱張居正是一個對大明王朝的危害,是要比嚴嵩還要惡劣數倍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