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大明百姓必須要遵守的:《大明祖製》(2 / 2)

唐太宗李世民:“在天道曆史進程之中,大唐的百姓人口數量,在開元盛世時已經高達九千萬之巨。”

“在朕的貞觀時期,百姓的人口數量,雖然還達不到九千萬之臣,但也比秦漢晉隋時期多不少了。”

“若是大唐王朝直接就取消了人頭稅,那影響必定會巨大的。”

“這需要一個過渡與試錯時間,來驗證,人頭稅與田賦稅,哪一個更適合大唐王朝。”

“不過,大唐天下的百姓,既然都已經知道了後世自宋朝以後就取消了人頭稅,這件事情,必定會在民間談論起來。”

“那就先放點風聲出去,找一處地方,進行試點,然後讓百姓之間都議論起來再說。”

“再時取消人頭稅,真的適合大唐王朝,那就順應天意,遵從民間,進行全麵性的執行。”

“人頭稅可以先不急,但是編製《魚鱗圖冊》,將土地分給百姓耕種,既能削減豪強劣紳與貴族士族的財富,又增加朝廷的財政收入,確實是一個好辦法。”

“畢竟,人口再怎麼變動,可耕種的土地隻要沒有人貪墨,正常情況之下,是隻增不減的,那就相當讓大唐王朝的財政稅收也就因此給穩定了下來。”

“但在天道曆史進程之中,大唐王朝是因為藩鎮與藩將而走向衰落的。”

“在這一世裡,對藩鎮與藩將的改革,似乎也是可以通過用考成法,來控製住他們因權力過大後滋生的野心。”

......

這一段天道內容被盤點出來後,似乎都給諸天萬界無數皇帝們,有了一個可對當世王朝的朝廷,進行改革與變法的參考答案。

至於,誰會真正的采用,那就看他們的魄力與野心了。

雖說張居正的考成法,還沒有現代社會的管理製度那麼完善,但對古代王朝的管理製度來說,還是要更先進的。

畢竟,在古代諸多王朝的統治製度下,很多時候都是儒家思想大於法家思想的方式,在治理著王朝帝國。

而考成法,在維持皇權上,雖有法家思想的一些理念存在。

但考成法的推進的目的,是儒家經世致用的理念,來強調官員要務實儘責,通過考核督促官員,為王朝國家與百姓辦實事的基礎而產生的。

所以說考成法,是張居正結合了法家思想與儒家思想,相融合而想出的一種新法。

至於,不同的皇帝,有不同的解理,那隻能因人,因時代不同,而不同了...

【明太祖朱元璋給大明王朝製定了《大明律》,也奠定了為大明王朝基石。】

【但,在華夏千古之中,不管有多完善的製度與多夯實堅硬的基石,時間久了,總會滋生出蛀蟲,一點點蛀蝕,侵蝕掉王朝國家的基石。】

【不管是華夏千古當中的任何一個時代,即便是科技發達的後世,人性本惡,以及貪官汙吏也會一直與世並存。】

【到了嘉靖八年,《魚鱗圖冊》中藩王與士族眾多的湖廣地區,原有屬於納稅的二百二十萬頃良田,僅存二十三萬。】

【土地肥沃的河南地區,從原有的一百四十四萬頃,也僅剩下四十一萬餘頃。】

【明太祖朱元璋,在編製《魚鱗圖冊》後,便製定了“除《魚鱗圖冊》之中的土地不納稅”的祖製。】

【以及根據《魚鱗圖冊》中的土地,製定了“稅收定額製”。】

【百姓需要納稅的土地變少了,而《魚鱗圖冊》上的土地也變少了。】

【但是大明王朝每一年的田賦稅收,卻被大明的官員要求百姓,必須遵守太祖皇帝製定的祖製,一定要交納足夠的定額田賦稅收上交到朝廷...】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