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是奴才,不是臣了(2 / 2)

民間:

百姓甲歎道:“就算李如鬆不死,也不太可能改變大明的結局,這個想法,隻是後世人對大明,一個美好的幻想願望罷了。”

百姓乙附和道:“李如鬆不戰死沙場,並且在萬曆三大戰事結束之後,威望與功績,可能會把大明的腐儒文官,壓製一段時間。”

“但李如鬆的結局,肯定也不會太好。”

“畢竟李如鬆是武將,武將不可能想出比張居正更好的辦法,改除掉大明官場上的黑暗與腐敗的政治風氣。”

百姓丁讚同道:“大明不能改掉它那黑暗與腐敗的政治風氣,遲早都會走向滅亡的。”

“而大明王朝,也不是被大清所亡的。”

“雖然大清在大明王朝覆滅的過程中,起到了很重要與關鍵的作用,但是華夏中原不內亂,大清是一點機會也沒有。”

“最多,也就隻能和隋唐時期占據華夏東北的高句麗一樣,割據一方的一個政權而已。”

百姓甲疑問道:“說也奇怪,為什麼到了大清朝代下,為什麼我們漢人的文官,就沒有大明時期的威風了。”

百姓乙冷笑:“嗬,我們漢人的文官,在大清朝廷中作官,自稱是奴才。”

“是奴才,不是臣。”

“在大明他們是臣,在大清他們是奴才,奴才敢對主人,指手畫腳嗎?”

百姓丁連忙說道:“這位兄台,請注意下情緒與用詞,小心被報官帶走...”

......

【以火落赤為首的蒙古人,侵擾陝西的洮河等地,在明神宗朱翊均的乾預下。】

【大明朝廷中,不得不派出朝中大臣巡視大明九大邊鎮。】

【而兵部尚書兼右都禦史的鄭洛,負責經略包括寧夏在內的陝西,延,寧,甘肅及宣、大、山西等地的邊務。】

【明神宗朱翊均催促,趕快平定蒙古人的犯境侵擾,以保大明天威不用侵犯。】

【兵部尚書兼右都禦史的鄭洛,也在催促各地區,以及各邊鎮,趕快出兵支援。】

【不得已之下,寧夏巡撫黨馨,隻能同意,讓哱拜的義子土文秀率領一千寧夏騎兵西援。】

【哱拜得知消息後,親自到明軍大營的轅門拜見鄭洛,稱願意率領三千部眾與兒子哱承恩從征赴援。】

【想早點平定蒙古人侵擾之患的兵部尚書鄭洛,見年逾花甲的哱拜,如此豪爽,又威風不失,便答應了哱拜的請求。】

【但是,在此時的寧夏巡撫黨馨眼裡,覺得已經致仕無官職的哱拜的自薦,就是在越規行事,完全不把他這個寧夏巡撫放在眼裡。】

大明成祖界。

明成祖朱棣冷言:“大事做不好,而自以為是的小心眼的壞心思,卻是裝了一肚子。”

.....

【哱拜與其族人部眾在歸順大明王朝之後,入的是大明軍戶,同時大明王朝也給哱拜與其族人部眾劃出了一處土地,讓其耕種,安居。】

【在田賦的稅收上,大明的朝廷也對哱拜與其族人部眾,給予了一定程度的優待與照顧。】

【但是從萬曆十四年(1586)開始,在小冰河天災的肆虐下,以及長年的乾旱之下,不太善於耕種的他們,在天災之下的日子,也並不好過。】

【於是,在萬曆十四年天災降臨之後,哱拜與其族人,基本都是在依靠著耕種土地產出的少量糧食,勉強度日過活著,並沒有交付該交的田賦稅收。】

【每當有戰事發生之時,不善耕種,卻善戰的哱拜部眾,卻是最為積極請戰的。】

【因為斬殺敵首的賞銀與軍功,可以讓他們應對天災下的嚴寒。】

【除此之外,哱拜還會讓部眾族人,冒領軍餉。】

【冒領軍餉,以及殺敵冒功等事情,在這個時期下的大明軍隊中,是非常常見的腐敗。】

【對於這種情況,在寧夏軍鎮中,都是一心照不宣的平衡。】

【然而,這一切在萬曆十七年(1589),在黨馨到擔任寧夏巡撫之後,這一種平衡,就被打破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