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東方1號,朕要北伐(求推薦票)(2 / 2)

李信也堪稱一代將才,隻可惜伐楚失利,留下汙點。他還年輕,早些年曾擔任秦王侍郎,隴西李氏在秦國也是望族。

所以,李信是備受秦始皇信任。即便他打了敗仗,罪也不在他。真要領兵作戰,李信更為適合些。見李信站出來搶軍功,屠雎差點吐血。

不光李信感興趣,其餘將軍也是紛紛站出來。比如說章邯,趙佗,任囂……討伐匈奴絕對要比對付百越容易些。秦國發家便是對付西戎,後來又伐義渠。

就曆史來看,秦國為南征百越投入數十萬兵力。後續又開鑿靈渠,打通水係作為糧道。

前後耗費近十年時間,三征百越這才成功。打完後還命趙佗率數十萬大軍鎮守百越,活生生把秦國給拖垮。

對付匈奴就容易的多了,曆史上大概就花了兩年時間。

白稷提出這個看法後,李斯蒙毅等人皆在分析。他們覺得打匈奴是個好主意,不光能轉移國內矛盾,還可以展現大秦猛卒之雄武,震懾宵小。最重要的是,奪回河南之地便有了片天然的馬場!

不過,他們並不讚成徙燕趙降卒過去。

秦始皇沒有著急,而是看向白稷,“國師不若解釋一二。”

秦朝廷議其實有點類似辯論會,可各抒己見,允許有不同的聲音。而秦始皇便是裁判,最後由他來裁定誰勝誰負。

接著,一道道目光同時落在白稷身上。

“而今燕趙降卒數十萬人不從農事,由蒙公率領看守,修築長城。他們徙至河南之地,可為秦國放牛牧馬。”

白稷頓了頓,繼續道:“他們本是降卒,遇匈奴襲擾也可反抗,有一定自保能力。秦國隻需派遣部分人看守,便可得數十萬勞動力。而後命他們連接燕趙長城,抵禦匈奴。亦可據長城為要塞,隨時進攻匈奴腹地,奪取大片領土草場!”

長城最早期並不全是防禦,而是要塞,可用做進攻。在長城集結兵力,隨時殺出去。而後還能得到長城的糧草補給,可攻可守。

“國師說的不錯,卻疏忽一點。舊趙與秦為死仇,昔武安君坑殺舊趙四十萬人,又被秦國所滅。家仇國恨,他們豈會順從秦國?”

李斯站出來駁斥。

“按李相所言,楚國被滅,你怎麼就順從了?”

李斯:……

正所謂一招鮮,吃遍天!彆人說也就算了,你一楚人說這話好意思嗎?蒙毅默默的向後退了半步,生怕白稷把他拉進來。

“昔丞相諫逐客書,今位居三公卻站出來反對?”

“燕趙降卒數十萬,其中必有不服者,但也有順從者。若因部分人,而損失全部,豈不更傻?”

白稷站起身來,“而且,本君還有個辦法。此次討伐匈奴可約法三章,定下規矩。若燕趙降卒殺敵者,可入秦籍。立大功者,可得牛羊戎馬賞賜。”

這在秦國很正常,秦以軍功立國。若家中有親眷犯死罪,能以軍功抵罪。殺敵後可入秦籍,這是。

“約法三章……”

秦始皇雙眼閃爍著亮光,仔細思考著。

這些都是壯年勞動力,若從農事,可為秦國耕種;若從軍入伍,則可開疆辟土保家衛國;若在草原上放牛牧馬,可令秦國有大量的戎馬耕牛。

幾十萬人,說不心動那是騙人的。

“國師所說,的確有其道理。”

“不過此事暫且擱議,待回鹹陽後再慢慢商榷。”

秦始皇也站了起來,“而今秦國有國師所鑄飛劍,數十裡外可破城殺敵,朕必北伐,滅匈奴胡虜,奪回河南之地!”

白稷稍微鬆了口氣。還好,胖子現在也算是答應了一半。

其實他並不擔心對付匈奴,他是想著先把冒頓給按死。這家夥稱得上是草原英雄,野心勃勃,若不殺了他,必生大患。他所造的東方1號,就是專門給他準備的……

作為穿越者,先把這些天驕按死再說。養虎為患,可不是聰明人所為。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