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百家高士,學宮(求月票訂閱,1)(1 / 2)

數十輛馬車沿著車轍,徐徐駛來。隨風搖曳著旗幟,沿路過關皆無人敢阻攔的。最前麵輛馬車樸實無華,有壯士馭馬,速度不快不慢。馬車裡坐著的便是墨家巨子黃庭堅,兩旁還有墨者陪伴。

目前隱靈教已解散,恢複墨家身份。墨家和秦國間的恩恩怨怨,黃庭堅已不願再管。本來他以為按照始皇帝的舉措,秦國堅持不了多長時間,沒曾想泰山封禪後秦國出了個桃花仙。

回來前他還去了趟泰山,還遇到了閔子馬。閔子馬專門請他吃了兩顆土豆,把他鼻子都給香破了。對方拉著他吹了大半天,把土豆已經是吹上了天,說這產量多高多高。閔子馬為儒家大賢,絕對不會胡言亂語。

黃庭堅精通星象卜卦,他確信自己未曾算錯,他確信不久後天下必定大亂,屆時戰火漫天生靈塗炭。所以他才想著差遣徐福東渡大海,尋找片合適的棲身之所。而現在依星象所看,秦國氣運昌盛,所有皆已更改。

“巨子,此地已至涇陽?”

“然。”

說話者與黃庭堅並乘一車,著粗布麻衣,皮膚黝黑鬢角泛白。雙手滿是老繭,看一眼便知道是經常做農活的人。其名許誌,為農家大賢高士。農家又名神農教,許誌大父便是極其出名的許行,曾與孟子有過交流論政。

其依遠古神農氏教民農耕之言,主張種粟而後食、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饗而治。帶領門徒數十人,穿粗麻短衣,與民同耕共食。包括在呂氏春秋內也有記載,農家言論與秦國有所衝突,素來不受重用。許誌曾為楚國高士,本在楚國郢都為官,後續楚國落敗後便到處遊曆。

農家在後續被評為九流之,因為門徒數量素來不多。和顯學比起來,那簡直是相差甚遠。農家講究的是事必躬親,便是國君也得自己耕種,自己做飯。並且還反對有府庫??反對商賈從中剝削??最反對的就是不勞而獲。試問,有幾個勳貴願意如此?

他們的初衷是好的??但想法有些太過極端。國君為一國之主??自然有要處理的事情。正事不乾,跑去耕種??那國不像國,成何體統?像是秦始皇??那也是因為白稷所說??這才在閒暇之時耕種,主要還是由侍者而做。

這次許誌便是收到黃庭堅的書信,專門來學宮的。白稷之名,他自然是有所耳聞??還聞之有畝產三百石的糧種。知曉後??他差點一口血噴出來,三百石?

這種的是糧食?

把泥巴也給挖出來,有這麼多嗎?

許誌作為農家大賢,事必躬親,現在也是天天耕作。他做了半輩子的農活??撐死畝產七八石,他是怎麼都不相信有這麼多的糧種。黃庭堅知曉後頓時大笑??還說這都是虛言。三百石是沒有的,三十石倒有。

他自當是極其佩服??想著來見識見識,換句話說也是被黃庭堅忽悠來的。楚國戰敗後??許誌想的是就此隱世不出??寄情於山水中。聽聞秦國要建造學宮??並且還想著超越稷下學宮,百家有才能之人皆可入宮為師。暢所欲言,招攬門徒。

除開見識祥瑞外,他也想看看學宮。若是學宮真如黃庭堅說的這麼好,他自然也願意留在學宮傳業授道。現在天下大勢已定,雖然他是楚人,但他並不在意。春秋戰國時期,不少人都是到處竄,國家歸屬感並不高。比如說著名的人才培養基地——魏國,不少有才乾的魏人皆是在彆的國邦中一展才能。

“此地倒是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誒,他們所用耕犁怎麼如此古怪,莫非便是巨子口中的白給犁?”

“嗯!”

很多東西因白稷而有,所以便已其氏命之,這絕對是光耀門楣的好事。就比如曲轅犁,秦人更願意將其稱為白給犁,隻要聽到這名字就知道是白稷給的。簡單好記又能記住白稷恩惠,多好。比方說魯班鎖,諸葛連弩……

再如火鍋,現在都將其稱之為扶蘇鍋。因為扶蘇孝順,身為長公子親自下廚為鄭夫人做飯,這可是足以載入史冊中的大事。

耕牛甩著尾巴,慢悠悠的在田圃中走著。勝似閒庭信步,拉著曲轅犁,一點都不吃力。老農在後麵揮著柳枝,也不舍的抽下去,就這麼光吆喝著。現在涇陽黔首家裡頭有不少人都有了耕牛,全都是自己花錢買來的。攢了一年的工錢和糧食,然後才買了頭牛。

河南之地繳獲了大量的牲畜,所以耕牛駑馬的價錢便宜了許多。稍微有過些損傷和上了年紀的耕牛,現在大概是千錢左右。很多在坊中工作的黔首,一個月就能積攢上百錢。再加上還管吃,花的少了許多,買隻下牛還是能買的起的。

對於農夫而言,最重要的就是牛。有頭耕牛便能大大節約人力,再做輛牛車,以耕牛拉著去哪都方便,還可以拉上糧食葛布。

時不時還能看到放牛娃拉著耕牛,慢悠悠的晃著。看的許誌都有些懵,涇陽怎麼有這麼多耕牛的?

“哈哈,這些自然也是君上手段。”

“他還能種牛?”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