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都變了(1 / 2)

楊小胖在圖書館裡查閱資料,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從1977年開始,高考改革了,以前都是工農兵推薦上大學,那時候不講究考試成績,直到1977年,才發生了高考的改變,憑成績錄取。

在以前的時候,隻要你有人推薦,單位推薦,然後你就可以讀大學,那時候讀大學,不但不需要學費,而且還有生活補助,讀完大學之後還可以分配工作,國家分配工作。

這樣的話,大學生根本沒有什麼就業壓力,因為一個大學生被分配工作之後,就可以在單位工作,也就有了勞保和各種工資,然後單位有福利分房。

解決了自己的工資和房子,一般情況下有職工子弟小學,上學的問題就解決了,那時候工會還給這些大齡單身的大學生,安排相親,也解決了婚姻問題。

但是從1977年之後,高考分數才能被錄取,這就導致了上大學需要自己的真才實學,楊小胖發現就是從這開始改變了。

隨著高考的改革,兩千年之後,就變成了先考試,再報專業學校,這就給了人更多的選擇機會,隨著高考的改革,也隨著高校的擴招,以前的人才和現在比不一樣。

因為大學擴招之後,需要收取學費,教育這時候已經產業化,你要想上大學就得交學費,至於說你吃不吃飯,那是你個人的問題,反正你交了學費之後就得交住宿費,你必須在學校居住,至於說你在哪裡吃飯,那是你自己的自由。

你上大學的費用由你的家庭進行提供,你大學畢業之後需要自己去找工作,生產資料從國家的統一計劃經濟,變成了市場經濟,也就是說充滿了競爭。

楊小胖發現這個問題之後,同時也意識到了,馬太效應,強者越強,弱者越來越不行,競爭產生了兩者之間的差異。

這種所謂的競爭,可以是科技方麵的,也可以是勞動力方麵,但具體到個人的時候,就體現在家庭條件背景,個人身體素質,包括個人的智商,以及個人的努力程度。

楊小胖通過研究發現,自己貧窮也是有原因的,首先自己的養父隻是一個農民,說白了精神還有點問題,也不知道當年那些國民黨的事情,到底是不是真的?

就算是真的,因為精神多少有點不正常,所以隻能通過放羊這種簡單的方式,來謀生。

從198幾年開始,改革開放的春風到來了,農村實行了責任田承包製度,你需要交農業稅,然後呢,你自己親自耕種,這樣的話能夠維持一個家庭的溫飽,隻能保證你餓不死,絕對不能夠保證你過上小康生活。

人家彆的父母都可以外出打工,或者說做點小生意,自己的養父隻能夠放羊,養殖行業存在一定的天災人禍,這種是屬於有一定風險性的經濟活動。

再加上自己的養父有點問題,所以能夠維持生存就已經相當不容易了,再加上自己這個小嬰兒,根本沒辦法提供任何勞動力,所以貧窮也是無可避免的。

所以當自己的養父去世之後,楊小胖同學上小學的時候,和同村的人雖然經濟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彼此之間並不太明顯。

楊小胖同學清楚的記得,那些同學有的家庭過得也不好,有的是因為競爭失敗的緣故,有些是因為不公平的原因,所以最終導致了貧窮。

因為都是在村裡麵上小學,人家有錢人已經去縣城買房子安家落戶了,隻有窮人才會選擇村裡。

雖然村裡也有不同的經濟狀況,但彼此之間差距並不大,等自己讀初中的時候才發現,人家現場那些小朋友見多識廣,因為人家從小就生活在這樣的環境當中。

城市的環境要往往優先於農村,那是因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時候,為了發展工業,也就犧牲很容易,利用初級產品和工業製品的剪刀差,完成了最原始的資本積累。

在這種情況下,城市的經濟活躍度,要遠遠高於農村,城市可以提供更多的商品,也可以吸收農村剩餘的勞動力。

因為一個農民除了正常的耕種之外,還有時間可以打零工,農村沒有辦法提供生產資料,也沒有辦法提供生產方式,所以隻能夠來到城市。

因為一個農民來到城市,他沒有住的地方,他需要吃穿,他需要掙錢回家,無形當中刺激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因為這個農民要消費,隻要他需要正常的生存需求,他就必須花錢。

楊小胖明白了自己為什麼窮,也想明白了自己和彆人的差距,人家三代人的努力,自己隻是十年寒窗苦讀,雙方的差距不是一點半點。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