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 微服摸底(2 / 2)

朱慈烺見他滿意,開始詢問正事:“自古煮鹽之利,重於東南,而兩淮為最,本公子這一路行來,發現你們這房屋簡陋,日子艱苦,並不像傳聞中的那樣啊,這是為何?”

韓團總苦笑了一聲,道:“公子有所不知,萬曆年間我們楊河團還不是這個樣子,那時朝廷實行的折色法,日子雖然說是苦了一點,官府的加派多了一些,但大夥兒也能將就著過得去,一年下來多少還能有些餘銀。”

“自從二十年前,朝廷推行了這鹽綱製,大鹽商們代接了鹽課,就全變了,我們楊河團產出的鹽隻能由魏家來收購處理,剛開始一引鹽他們能給一兩五錢銀子,後來降到一兩,今年卻隻給了八錢,聽說明年魏家打算隻給五錢。”

一旁的丁老漢歎息道:“我們灶戶的這日子也沒法過了,不瞞公子說,我們團這些年連年有人逃跑,己經跑了好幾十戶了,如果不是周圍鬨兵災,開年之後逃跑的人會更多”

朱慈烺聽完之後,沉思了一會兒,朝廷推行的剛鹽法是比折色法先進一些,隻不過是為了更好的管理增加財政收入,然而這才不到二十年,鹽稅不僅越收越少,連煮鹽的灶戶們過的都這麼艱苦。

產鹽雖然賺錢,不過錢終究是富了那些鹽商鹽官,而真正的勞動人民依然還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之前朱大典即便是打擊了私鹽,這最終的銀錢,還是流入了鹽商鹽官們的腰包中。

朱慈烺想了片刻,道:“帶我去你們的製鹽場裡看看,我想看看鹽的成色。”

“好嘞!”

韓胖子歡喜的應了一聲,連忙領著朱慈烺前往鹽場,像是對自己的製鹽很有信心。

不多時,眾人來到鹽場,一眼看去,海濱廣斥,鹽田相望。

製場占地很大,裡麵至少有四五百人在工作,采用的是流行千年的煮鹽法。

上百口大鍋下麵燒著木柴,冒著騰騰的蒸汽,不斷傳出沸水翻滾的咕嚕聲,鍋旁還有專人攪拌。

朱慈烺目測,這種大鐵鍋的直徑在一米四到一米五左右,高度約在三十厘米左右,他往前湊了湊,發現裡麵鍋裡的水雖然還沒煮乾,就已經看到白花花的細鹽了。

據韓團頭的介紹,這裡的煮鹽並非將海水倒入鍋中開煮,而是先要製鹵,然後將鹵水放在鍋內用火熬煮成鹽,他們所看到的正是煮鹽的環節,一口鐵鍋需要煮三個時辰,煮出成鹽七到十斤。

除了鐵鍋,還有竹鍋煮鹽,竹鍋乃竹篾編成,方形平底,外塗石灰或黃泥,長三米三,寬一米六,深一米,每鍋可煮鹽一千斤。

走出煮鹽場地,朱慈烺在不遠處又看到了另一邊開鑿出的一排大水池,上麵不知鋪著何物,正有一群男男女提著桶在上麵澆水。

韓胖子像個熱情的導遊,向朱慈烺解釋道:“這是用海水淋澆鹵沙製鹵。”

朱慈烺大概明白了煮鹽這套流程,為了製出含鹽量高的鹵水,灶戶們在海邊潮水可到之處,鋪滿細沙厚約二至三寸的耙鬆,使沙能充分吸收潮水。

海水經過吹日曬乾後形成鹵沙,再將鹵沙均勻撒在鹵池裡,然後用海水澆淋,海水可以充份吸收了鹵沙裡的鹽份,使得含鹽量大大增加,若是增加含鹽濃度,可以進行反複淋鹵。

將鹵水倒在鍋裡煮炒,便可以製出白花花的鹽巴了,要想製出精鹽,則需要將鹵水反複過慮五六遍,過慮的材料以絲綢最好,棉布其次,隻有將水裡的雜質清除乾淨才能煮出精鹽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