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陸子安把整件作品立起來的時候,人們已經沒脾氣了。
不過這半成品側立著,正麵正好對著攝像頭,人們也就能夠看得更加清晰。
他們這才發現,那些玉柱,原來不是隨便排列的,當陸子安這樣反扣之後,所有玉柱竟然都暗呈榫卯的形態,彼此相依相嵌,無比緊密。
正在所有人看得起勁的時候,陸子安又把它倒扣著放桌上了。
眼看著非常平整的玉料表麵,當陸子安在左側抵住後,竟然緩緩從右側抽出了一塊方正的玉料。
上小下大,形似覆鬥。
更奇怪的是,陸子安輕輕摩挲著它的表麵,略一沉吟,揮刀落下!
雕琢出兩個對稱的出入口,再雕出磚石踏道和梯欄,盤旋而下。
陸子安將玉頂各邊都雕刻出明顯的收縮,並雕出矮牆,這便是俗稱的女兒牆。
【我看出來了……登封觀星台?】
【死而無憾,我無比慶幸,今晚留了下來。】
此時守在直播間裡的所有人,都是這樣的想法。
幸好,他們說服了陸子安!
如此這般奇妙的景象,他們隻能在日後的成品裡安靜揣測,簡直是對這般精絕工藝的褻瀆。
陸子安此時已經在台頂兩端小屋中間,由台底到台頂,做出了有凹槽的“高表”。
在凹槽正北是三十六塊青石平鋪的石圭,這,就是俗稱的量天尺。
【量天尺啊啊啊!我的媽呀……】
而陸子安的做工之精細,也讓人無比動容。
在觀星台內,還有一“測景台”,它是周文王的第四個兒子姬旦修建,是古代祖先測量日影,驗證四時的儀器。
陸子安不僅把它完美地呈現出來,而且比原本的更加細致,連花紋都細膩一致。
華夏傳統的節氣劃分日:冬至、夏至、春分、秋分,正是周姬旦通過在測景台的實地觀測劃定的,從而使春夏秋四時得以劃定。
“觀星台建於元朝初年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距今己有700年的曆史,它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保護得較好的天文台。”陸子安頭也不抬,聲音清冷:“同時,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建築之一。”
輕輕吹了吹玉屑,陸子安唇角勾起一抹笑:“公元1281年編製出的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曆法——《授時曆》,就是出自於此。
在大自然麵前,古人是智慧的。
他們既執著於探秘,又懂得順應天意、順勢而為、合理利用。
這些觀象台,完美地實現了,天與人的對話,它是我們華夏祖先敬畏自然、探索自然、順應自然的見證!”
所有人都怔怔然,看著這奇妙的一切。
從無,到有,從虛,到實。
時間不可觸摸,但陸子安卻仿佛將歲月固化了。
一顆顆玉球,慢慢用纖細的玉柱固定,再與整個觀象台融合。
分布,方向,都有特定的規律。
太陽月亮,其他星辰,從遠到近。
在他的指下,完整的星象,就這樣逐漸地,慢慢呈現。
不知不覺中,天邊已經泛起了一線白。
遠處的雲層逐漸散開,又緩緩聚攏,一抹金光若隱若現,襯著玉料,泛著一絲清冷的光。
而陸子安就在此時,停下了手中的刀。
他微微眯起眼睛,唇角揚起一抹自信的笑意:“辛苦大家了,接下來,我送大家一份薄禮。”
陸子安微微傾身,調整了一下攝像頭。
直播間裡的彈幕漸漸停了下來,所有人安靜地等待著。
陸大師的禮物……會是什麼呢?
仿佛是聽到了他們心中的呼聲一般,一片寂靜裡,一道金光,就那樣突兀而霸道地撕開了沉寂的天幕。
天邊的雲彩仿佛被染上了淺淺的金色,毫無抵抗地被這絲金色侵蝕。
但是,最讓人們沉醉的,卻是那突然發出耀眼光芒的玉球。
它仿佛是一顆正在發光的星體,容納了朝陽泄露的所有的光。
畫麵裡,突然出現了一根手指,輕輕推動。
漫天星辰,仿佛都隨著這顆玉球的變化而變化。
而觀象台上的景象,也讓所有看到這一幕的人,目瞪口呆、呼吸凝滯。
很難用語言形容此時的情緒,他們在呼吸之間,看到了日出日落,看到了歲月更迭。
有人曾站在雪山之巔,歎滄海桑田,人類之渺小。
有人曾深潛大海,恐懼著大自然的奇詭。
自然也有人為著生活而煩惱,為了愛情而悲傷,但在此時此刻,人們才深刻地體會到,何為波瀾壯闊,何為滄海一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