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0章 梨皮蟹爪芝麻花(1 / 2)

當初那麼多匠師,精挑細選出來的,其中不乏頗有名氣的大師,又怎麼樣呢?

還不是跟著陸子安認真學了那麼久,才總算是將鈞瓷給學到了手。

要沒有陸子安悉心指點,手把手地帶出來,沒準還在苦苦琢磨著呢。

聽了他的說法,其他人雖然覺得有些……但也不得不點了點頭。

事實如此。

“從另一方麵來說……”領導微微傾身,麵帶微笑地看著這屏幕上的陸子安:“如果真有人能這樣學一學就會,我倒是樂見其成。”

真要有這等人才,他們絕對比其他人更高興。

不管費多大氣力,他們也會將他籠絡住。

既然這樣,陸子安直播汝瓷,又有什麼可擔心的呢?

“確實啊……”

這麼想著,眾人也就想明白了。

“不想了不想了,咱們一起看直播吧。”領導笑嗬嗬端起茶杯,裡邊的枸杞隨著他的晃動而微微蕩漾:“難得這麼好運氣呢。”

說起來,他也挺喜歡看陸大師的直播的。

總感覺陸子安的直播,有著其他直播缺少的靈氣。

陸子安自是不知道他們這邊的諸多糾結,他將瓷坯一個個做好,便開始烘乾。

完整的汝瓷工藝,共有七十餘道。

以往在紙上看著都覺艱澀的技藝,當陸子安這般輕描淡寫地演繹出來,竟有了一種氣定神閒的絕代風華。

令人無法移

等它略乾之後,便開始素燒。

【看著好像和普通的瓷器製作沒什麼太大的差彆。】

【我沒見過,以前隻有點模糊的概念,不過看著陸大師做,感覺還挺有意思的。】

這大概也是許多普通觀眾的想法了。

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鬨。

許多普通人哪裡懂什麼鈞瓷汝瓷?平時吃飯的碗能漂亮一點也覺得挺有意思。

而這些高檔的、精致的瓷器,偶爾能在博物館看一眼,那也是好的。

但是進了博物館,大多數人還是更喜歡那些名氣盛、造型有趣的,至於這些個碗碗碟碟,在他們眼裡不過爾爾。

什麼皇帝用過的或者造型技藝多高端多艱難,他們哪裡懂?看著都差不多。

可是陸子安的直播,給了他們一種全新的概念。

“與同時期其他瓷窯相比,禦用汝瓷有著它獨特的生產工藝。”陸子安將素燒過的瓷坯取出來,開始上釉:“大多數器物,都是采用的滿釉裹足支燒。”

裹滿釉料之後,他輕輕將瓷坯放置於三腳支架上。

這樣燒出來的瓷器,在底部會留下三個淺淺的凹痕,不甚明顯,卻又彆有特色。

“其實這種方法古時就有了,並不稀奇。”陸子安一邊給另一個瓷坯上釉,一邊輕聲道:“一般都是使用橢圓形小型窯爐,而且是兩窯並設。”

至於這支釘,其實也有講究。

“汝瓷和其他瓷器不同的點,在於它一般是禦用。”陸子安將瓷坯輕輕浸於釉料之中,這便是汝瓷的浸釉,亦稱抹釉了:“所以匣缽外會多塗一層耐火泥,支燒墊餅的支釘小而尖,務必保證器型的完整性。”

不留絲毫痕跡,燒出無痕。

光是這麼聽著他描述,眾人看著這瓷坯的眼神都在發光。

真是期待啊,不知道這瓷坯燒製出來,該有多動人!

也許真的能像陸大師所說的這般,比鈞瓷更為奪目?

第二次素燒完畢,陸子安便重新取出來,重新施釉,瓷坯表麵原本已經顯現出三分瓷色,此時又被掩蓋下去。

等將這些瓷坯重新推入窯爐,加溫至1280c燒製,陸子安便淨了手,拎了張椅子過來坐下。

真正是腰酸背痛。

雖然汝瓷燒製過程耗時較短,不比鈞瓷動轍就是三兩天,但這時也已經到了晚上了。

高溫燒製的過程,對火候把握必須極為精準,陸子安也沒想過離開,依然蹲守在窯爐前。

徐大師也搬了張小杌子在旁邊坐下,有些遲疑地道:“陸大師,我對汝瓷略有研究,我查閱過大量典藉,認為宋朝的越窯汝窯,亦有模仿更早期青銅器,我見你所作工藝,大體上都是承古,但百工門打出的旗號,卻是創新……”

他略微停頓了一下,眉頭微皺,仿佛在斟酌自己的用詞:“二者明明是背道而馳,為什麼你卻將它們融為了一體?”

端著茶杯的陸子安轉過頭看著他,忽然輕聲笑了一下:“徐大師說的沒有錯,我的許多技藝,的確是沿古。”

比如說木雕玉雕,在如今已經有了許多科技應用的情況下,這些雕刻的門檻變得越來越低。

有些甚至已經出現了打印雕刻,其難度降到最低,就算從沒接觸過的,照著線條摳挖,也總能做出點樣子來。

可是陸子安卻一直在用“笨”辦法。

“看著我的工序,好像都是比較傳統,其實我在其中,應用了許多熟能生巧的小習慣。隻是不是專業的匠師,會將我的這些小動作忽略過去,在外界看來,我便好像隻是在仿製古物。”

陸子安隨手拿起刻刀,在材料堆裡撿了塊木頭:“柳宗悅也曾談過:匠人們因為缺乏獨創性而謙遜,淳樸,順從傳統;因為不用動腦筋,才能將全部的身心投入工作。”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