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楊彤情動(1 / 2)

在華夏詞壇中,中秋之作浩如煙海,然古庸之《水調歌頭》一出,其餘詞作皆黯然失色。

這首詞的前半闕可稱為“天仙化人之筆”,開篇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起筆,問月之舉,既體現了詞人對天地的敬畏與好奇,又展現出其雅量高致的情懷。

後半闕則曰:“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筆觸細膩,不僅觸及個人情感之細微,更向世間所有離彆的親人發出深摯之慰問與祝願,情感深沉而意境高遠,充滿哲理與浪漫主義的色彩。

此詞構思新穎獨特,用語巧妙絕倫。上片縱橫飄逸,如同仙子淩空起舞,給人以無限遐想;下片感情充沛,似江河奔騰不息,直抵人心。虛實結合,錯落有致,構成了一幅幅搖曳多姿的篇章,令人歎為觀止。儘管篇幅短小,但內涵卻極為豐富。

古庸借此詞深刻探索了人生矛盾,展現了對人世間的無儘熱愛。他以博大的胸懷,將天下人的離愁都包容其中,這種境界實非一般詩人所能企及。

古庸巧妙地將浪漫主義的想象與闊達樂觀的精神融合,從天上明月到人間離愁,時間與空間巧妙交織,將對親人的思念升華為對人生的深刻探索。他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幅皓月當空、親人千裡、孤高曠遠的畫麵,使讀者仿佛能感受到那皓月之清冷、親人之遙遠以及作者內心的孤高與曠遠。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一節與屈原的《天問》有異曲同工之妙,都展現了作者對天地的癡迷與追問。此詞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歡飲達旦後的狂想之曲,亦屬“佇興之作”。

從創作心理上來說,屈原在步入先王廟堂之前就已經是“嗟號昊旻,仰天歎息”,處於情感迷狂的精神狀態,故嗬問青天,“似癡非癡,憤極悲極。”

隨後,古庸以寬慰之語為明月開脫,道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的哲理。他進一步想到,月亮也是無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彆而憂傷呢?

這三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從語氣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麵的提問;從結構上,又是推開一層,從人、月對立過渡到人、月融合。為月亮開脫,實質上還是為了強調對人事的達觀,同時寄托對未來的希望。因為,月有圓時,人也有相聚之時,充滿了哲理意味。

最後,“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一句,將思念之情升華至對人生、時間、空間的深刻思考。古庸表達了對親人長久健在的祝願,以及即使遠隔千裡也能通過明月溝通彼此心靈的信念。

猶如“神交”,這種方式,不僅是對友情的讚美,更是對人生情感的深刻體悟。這兩句詞並非簡單的自慰與共勉,而是展現了古庸處理人生重大問題時所持的豐富博大精神境界。

這種境界既體現了對人生的豁達與樂觀,又表達了對親情、友情的珍視與期待,堪稱是華夏詞壇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它不僅在當時廣為傳唱,更跨越時空,成為後世傳頌不衰的經典之作。

王景龍的爺爺王春勃教授洋洋灑灑近千餘字,滿篇儘是對《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讚譽之詞,看到此處楊彤緊緊凝視著葉凡,她簡直愛煞了眼前的男子,此刻她感覺自己幸福到了極致。

此刻,楊彤的內心充滿了深深的渴望,她希望將自己毫無保留地交付給葉凡,渴望得到他那份獨特的寵愛。她向往他寬厚的懷抱,期待他深情而纏綿的親吻,更渴望他無微不至的嗬護與無儘的關懷。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