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宮內。
陽光穿透窗欞,照耀在金鑾殿中。
金殿內,梁柱雕龍刻鳳,光華流轉。
大寧天子——聖文帝陳璟文端坐在龍椅之上,其麵容威嚴,目光深邃,拇指輕摩翠玉扳指。
一側,中年太監身著藏青宮裝,手持拂塵,兩鬢泛白,麵容蒼白無須,靜靜侍立。
他正是掌印太監季丙。
大殿兩側,大臣們身著朝服,隊列整齊,神情凝重,目光偶爾瞥向門口,又迅速收回。
突然,大殿外傳來小太監尖細的嗓音。
“宣,齊國使團覲見。”
話音落下不久。
一隊齊國使臣步入大殿。
為首的中年文士,身著錦袍,頭戴高冠,手持象牙笏板,眉宇間彰顯著文人的傲氣與自信。
他們行至大殿中央,整齊地跪拜下來,齊聲高呼。
“齊國使團拜見大寧陛下。”
“諸位免禮。”
聖文帝微微頷首,聲音沉穩有力,“不知此次齊國使團來我大寧所謂何事?”
“謝陛下。”
待眾人起身,為首的中年文士緩緩展開手中的笏板,開始宣讀國書。
“齊國使臣趙文博,奉我國君主之命,前來大寧。”
“一則獻上我國特產,以表兩國友好之情。”
“二則,久聞大寧翰林院人才輩出,特來交流學問,共謀兩國文化交融之道。”
宣讀完畢,趙文博將笏板緩緩收起,雙手恭敬地舉過頭頂。
眼底卻掠過一絲不易察覺的輕蔑。
季丙悄無聲息步下台階,接過趙文博手中的笏板,轉身穩步返回,恭敬地將其置於聖文帝麵前。
聖文帝麵容平靜,從容接過笏板,快速瀏覽其內容後,沉聲開口。
“寧國與齊國,南北相鄰,曆代交好。望使臣歸國後,代朕向齊國君主轉達朕的謝意,對其厚意,朕心領之。”
趙文博聞言,躬身行禮,“微臣定不負陛下所托。”
他稍作停頓,繼續道:“陛下,關於兩國學子間的交流事宜,不知何時能得以實施?”
聖文帝微微皺眉,目光深邃,詢問。
“使臣所言交流,具體形式為何?”
趙文博微微一笑,“大寧翰林院學子,學識淵博,而我齊國此行亦攜有學宮精英。”
“不如,我們舉辦一場詩詞大會,讓兩國學子在會上各展所長,以文會友。”
“如此,既能促進雙方了解,又能從中發現各自長短,以便相互學習,共同進步。”
此言一出,朝堂兩側的大寧朝臣們頓時議論紛紛,神色各異。
大寧以武立國,這是天下皆知的事實。
但自聖文帝登基以來,他深知文武並重之道,對文道亦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視。
他設立文舉,選拔文學之士入朝為官。
擴建翰林院,廣納賢才,鼓勵學術研究。
更下令編纂典籍,弘揚文化。…。。
這些舉措雖已初見成效,但與齊國這樣曆史悠久的文治大國相比,大寧在文道上的積澱仍顯薄弱。
齊國此舉,顯然意在彰顯其文治昌明,同時,也可能借此機會打擊大寧的國威。
然而,眾朝臣內心皆明,對方既然已拋出此議,聖文帝為維護大寧尊嚴,定會應允。
否則,一旦拒絕,大寧必將淪為列國笑柄。
果然。
聖文帝的目光穿過朝臣,落在了一位須發皆白的老者身上。
這位老者身形消瘦,麵容清臒,眉宇間透露出一股書卷氣,額前幾縷銀絲隨風輕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