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吃飯時,考卷已彌封好送入東閣,由讀卷官們讀完,選出前十卷,再進獻天子做最終名次裁決。
能任讀卷官者,均是朝中重臣。
即便位高權重,他們對考卷也不敢輕慢相待,可見殿試之重。
首輔李慶芳為執事官,其餘三位閣老與六部、翰林院、督察院、鴻臚寺、通政司正官十三人為讀卷官,另有錦衣衛指揮使為監臨官。
每人分得二三十份考卷,讀完點評後傳於下一讀卷官,直到所有考卷在每人手上輪一遍,共同選出十份考卷進獻天子。
讀卷官每看完一卷,依照文章好壞留下“圈”、“點”、“豎”、“叉”的評價。
“圈”為此篇文章極好,“點”為尚可,“豎”為差,“叉”為極差。
待讀卷完成,依照圈數多少選出前十文章。若兩人圈數想通,便再比點。
眾讀卷官皆為朝中重臣,自是會維持麵子情,通常若第一人畫了圈,第二人便是不喜此文章,也會畫點,而不會是豎與叉。
因而,考生的考卷第一個落在誰手中便極為重要。
沈逾白的文章便落在首輔李慶芳手上。
李慶芳為官一貫強勢,文章一入手便知此乃大名鼎鼎的“沈五元”的考卷。
文章淳厚,論策實用,引典極佳,整篇文章已有大家之風,實在難得。
能在殿試寫出此等文章,也不怪此子年紀輕輕便能連中五元。
通常如此有才之人,多傲氣剛正,此子卻文字練達,絲毫不像春風得意的少年郎,倒像是官場沉浮多年的老臣子一般,實在難得。
可惜,此人乃是劉秉卿的門生。
一旦他入了三甲,劉門必如虎添翼。
李慶芳思慮片刻,用朱筆畫了點。
卷子第二個傳到劉秉卿劉閣老手中,待看完文章,又見李慶芳畫的點,心中一聲冷哼,用朱筆畫了圈。
通政司王翰池看到考卷上李慶芳的點與劉秉卿的圈,眼皮便是一跳。
首輔已然畫了點,三輔竟一絲情麵也不留,直接便鬥起來了。
王翰池壓住跳得厲害的眼皮,再看文章,瞬間便了然。
原是大名鼎鼎的“沈五元”,也難怪三輔會為了他與首輔對上。
他若畫了圈,便得罪了首輔。
可此子在殿試公然與聖上討論“饅頭滋味”,便是在聖上麵前露了臉,若沒此子文章,聖上或許會問一句。
屆時,若讓天子瞧見他將此等文章判為點,會否疑心他已站隊李慶芳?
王翰池思索再三,終究還是畫了圈。
鴻臚寺鄒元正看到卷角便是心頭一跳,再看文章,恨不能立刻給個大大的“叉”。
此子竟敢在大殿上向天子告鴻臚寺狀,實在讓他在天子與眾大臣中落了臉。
不過此文章已有兩個圈,若他打叉,實在顯得他心胸狹窄。
鄒元正心不甘情不願地畫了點。…。。
翰林院胡盛隻看了文章,便公正地畫了圈。
文章落入次輔於達手中,於達便是一頓。
難得劉秉卿這老家夥硬氣了一回,竟與李慶芳對上了,他必要幫一把。
次輔於達畫上圈。
至此,首輔、次輔、三輔均表態,後續已無關文章好壞,而是派係之爭。
縱使李慶芳再如何強勢,也無法以以一敵二。
看到沈逾白的考卷排在第三,李慶芳陰晴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