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動力魚雷,顧名思義,那就是用熱機驅動螺旋槳前進,在曆史上,這種新式魚雷是在1905年左右才出現的。而且這種熱動力魚雷還分成兩種,1種叫乾式熱動力魚雷。另1種叫濕式熱動力魚雷。其區彆就是,前者是直接將燃料(1般是煤油)和壓縮空氣送進燃燒室燃燒,然後驅動螺旋槳工作,而後者則是除了燃料室和壓縮空氣室之外還有1個淡水罐。這個淡水管在燃料和空氣進入燃燒室的同時噴灑水霧。這些淡水在燃燒室內部汽化後急劇膨脹,用於增大動力。而且雷體中有專門的回路,裡麵充滿了淡水用於冷卻燃燒室。
這東西原理也就那樣,很簡單!但對於工業的要求卻是很高的。
首先,壓縮空氣的鋼瓶和燃燒室的製造就十分考驗1個國家的工業水平,而如何將汽缸發動機放進直徑也就半米左右的雷體中同樣是1個十分困難的過程,而對於這些,李光宗的了解是十分有限的,甚至連動力室如何布局,都搞不太清楚。連李光宗都搞不清楚如何設計,武器局那些第1次聽說魚雷的這種武器的設計員就更不用說了。
無奈,李光宗隻能選擇退而求其次,他決定兩條腿走路,在搞先進的熱動力魚雷的情況下,立足現有技術,將魚雷進行改進。
幸好,這1年,曆史的其它部分依然按著正常的情況進行,懷特黑德在這1年成功發明了陀螺儀,讓李光宗可以購買並進行仿製,隨後將陀螺儀安裝到魚雷的方向舵上,用來保持魚雷的航向穩定,這樣1來魚雷的有效攻擊距離得到了保證。
這還不夠,當時的魚雷還缺少諸如水壓計和流線形的雷體,同時因為當時的魚雷螺旋槳使用的是雙葉螺旋槳所以導致了動力利用率過低。換裝3葉或4葉高強度鋼製成的螺旋槳成為了勢在必行的工作。當然,目前北洋根本沒這個技術,所以李光宗想了1個取巧的辦法,即在原有的雙葉螺旋槳上搞出雙重反轉螺旋槳。(這個說白了就是兩個螺旋槳。1個順時針1個逆時針,這樣1來航行更直而且動力更大。)
如此1來,魚雷的威力算是得到了巨大的增強,雖然仍無法和後世的相比,但比現在各國所用的已經強很多了。
單單有了新魚雷還不夠,還要有能夠搭載他們的平台才行。尤其是現在的北洋艦隊與西方的主力艦隊相比仍處於相當的劣勢,所用李光宗必須想儘1切辦法從各個層麵增強北洋艦隊的實力。而被稱為弱者的武器的魚雷和雷擊艇也必須精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