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無論是貴族眼中的“灰色牲口”還是作為專職傭兵的哥薩克騎兵。他們已經夠廉價的了,但是在血腥的塹壕戰和巷戰中依然不夠用。
所以俄國人需要更加廉價的炮灰,而這些廉價的炮灰就是被外蒙古親王們所裹挾的蒙古私兵。
俄國人十分願意用這些人的性命去換北洋的子彈和炮彈!反正這些外蒙古人死多了,對於自己將來控製外蒙古也更有利,這簡直是1舉兩得。
而炮兵增援則多是m1897式75mm加納速射炮和1些俄國人自製的臼炮。
雖然重炮稀少,但是俄國人對自己的這次進攻還是信心十足的。除了他們發現北洋的重炮同樣稀少外,最大的倚仗就是俄國6軍搞出來的輕炮伴隨步兵突擊的戰術。
在這套理論中,俄國人對於那些75mm以上的重炮持輕視態度。除了因為這些武器造價昂貴消耗巨大外。他們認為將大量輕炮推進到可以抵近射擊的距離用火力密度消滅對手的碉堡後用海量的步兵衝破對方防線是最好的。
而且吸收了甲午戰爭中清日雙方的經驗教訓,俄國人也儘量多的裝備了機槍。雖說因為距離和運輸問題導致俄國人的機槍數量依然無法和北洋李雲龍部相比,但是比當年的日本人可要強多了。
而為了應付戰壕爭奪戰,俄國人也大量配備了手槍,並且也有為莫辛納甘換裝大彈夾來提高火力持續性的。(1戰德國人就使用過20發彈夾的毛瑟步槍,但是因為閉鎖困難,實際效果大打折扣。)
同時俄國任人還儘量增加了他們的臼炮數量。雖說榴彈炮的性能更好,但是俄國人本身還是信賴結構簡單耐用的武器。
所以他們沒有向北洋那樣裝備大量的新式迫擊炮,而是使用了相對原始的臼炮。這種比較沉重。發射困難,射程又不遠的武器在未來的戰爭中給俄國人帶來了不少麻煩,當然這是後話,現在不提。
對著時間的流逝,終於來到了1896年的11月15日,在俄國遠東艦隊折戟東太平洋的半個多月後,北洋和俄國雙方的第1場6軍較量也在廣闊的內蒙古高原上拉開了序幕。
在晨光和滿天的白雪中,俄國人準備著,他們把各種火炮推進事先準備好的炮巢中,隨後所有參與進攻的俄國部隊都下馬充當步兵作戰。他們順著事先挖好的交通壕運動到前線,然後準備發起進攻。
自此1896年末最大規模的1場6戰正在緩緩拉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