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的農村醫療條件相對簡陋,鄉下衛生院一般也被稱為‘村診所’。
通常就是一間簡陋的房屋,配備的醫療器械很有限,常見設備就是老三樣:聽診器、血壓計、體溫計。
藥的話基本上都是常見的感冒藥、退燒藥之類。
而這時候出現一個職業——赤腳醫生。
他們其中一部分是由鄉村或基層政府批準委派、有一定醫療知識和能力的醫護人員擔任。
另外一部分是家中本身有些傳承,不多,也許隻是通過幾個藥方或幾本醫書自學成才,後經當地醫院指導並頒發其行醫資格證的民間大夫。
這種大夫很多都是走街串巷,農忙時務農,農閒時行醫,亦農亦醫。
或許治不了什麼重大疾病,但要是碰到小病小災,村民們都會習慣找他們。
正如顧明偉所說,鄉下人命賤,大病不舍得治,小病湊合活,因此,這時候的赤腳醫生在各村裡的地位僅次於村乾部,備受推崇。
顧家村早先沒有自己的衛生院,等生活條件提高,顧明月便第一時間去鎮上申請。
畢竟像感冒發燒、跌打損傷的話,能在家門口看病著實會方便不少。
不然照村裡人以往的習慣,哪怕被鐮刀劃個口子大出血,通常也隻是回家抓把草木灰,實在止不住血才會往鎮上醫院送,可那時候早就過了最佳治療期。
村裡之前忙活秋收時,顧明月便發現這個問題,就怕大伯他們也會如此,她一直記著,有時間就去公社磨領導。
好在沒白費工夫,沒多久,便下發通知,安排石菖蒲過來。
石大夫剛剛而立之年,打小就跟在父親身邊幫忙。
他們家就是靠著祖傳藥方發展起來,原本隻看固定的幾種病症。
到石菖蒲這輩,他很有天賦,靠著鑽研各種醫書無師自通,慢慢地能看懂更多的病。
公社統一規劃鄉村醫療期間,宣布沒有資格證的大夫必須到鎮上學習考核,合格後才能繼續行醫。
有人歲數大不喜折騰,要麼私下裡偷偷看病,要麼直接放棄這行。
石菖蒲是真的喜歡學醫,他踴躍報名,去醫院實習時,認真聽講,所有他沒接觸過、關於醫學的部分,他都感興趣。
可惜的是,鎮醫院也不過是教一些普通的紮針、開藥以及簡單急救,再多的不會教也沒那個時間。
所以,在聽到顧明偉通知他去學習,還是中醫界的大拿親自指教,他毫不在意對方是下放人員,非常激動地跑過來。
很多有本事的人都會敝帚自珍,他清楚這點並理解,換做是他,也不願意把祖輩相傳的東西輕易教授他人。
正因為了解,才更加珍惜這次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