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仲二十三年(周宣王六年,公元前822年),秦仲在和西戎交戰中,戰敗陣亡。秦仲生有五個兒子,死後由其長子秦莊公繼位。秦莊公即位後,擊敗西戎,得到犬丘之地,世為西垂大夫。
秦仲在位時期,秦國得到車馬、禮樂和服侍的臣子,從此使秦國開始逐漸強大起來。
東周初年,周平王姬宜臼追念秦仲的功勞,於是將秦仲的小兒子公子康封在夏陽(今陝西省韓城市南),建立梁國,爵位為伯爵,史稱梁康伯。
秦仲生有五子,長子秦莊公、少子梁康伯(公子康),其餘三子名不詳。
秦莊公
西周時期諸侯國秦國國君
秦莊公(公元前856年―公元前778年),嬴姓趙氏[7],名其,西犬丘人(今甘肅省禮縣人),西周時期諸侯國秦國國君,公元前821年—公元前778年在位。
秦莊公是秦仲的長子,西周時期秦國國君,前778年在位。周宣王六年(公元前822年),秦仲被西戎攻殺,其太子即位。《史記》卷十四《十二諸侯年表》記載“秦莊公其”,秦仲的長子嬴其即位,是為秦莊公。
秦莊公元年(公元前821年),周宣王召見秦莊公兄弟五人,派給他們七千士兵,讓他們率領前往討伐西戎,秦莊公一戰擊敗西戎。周宣王於是封秦莊公為西陲大夫,並將原大駱之族所居住的犬丘(甘肅天水市西南禮縣一帶)之地賜給秦莊公。
秦莊公居住在先祖故地西犬丘,生下三個兒子,長子名叫世父。世父說:“西戎殺死我祖父秦仲,我不殺死戎王,就不敢進城安居。”於是率軍攻打西戎,將太子之位讓給弟弟秦襄公。
公元前778年,秦莊公去世,秦襄公繼任國君。
左丘明評價他是:“及平王之末,而秦、晉、齊、楚代興,秦景、襄(秦莊公、秦襄公)於是乎取周土,晉文侯於是乎定天子,齊莊、僖(齊前莊公、齊僖公)於是乎小伯,楚蚠冒(楚蚡冒)於是乎始啟濮。”
在秦仲死後,周宣王決定與西戎決戰,他將秦仲的五個兒子召集起來,進行伐戎動員。而且此次不再隻是精神上的激勵,而是以軍力援助為前提,派給兵力七千人?,這在當時可不是個小數目。西周、春秋時期,戰爭的主要形式是車戰。
當時的戰車上載甲士三人,左主射,右主伐,中主禦,而每一乘戰車,配備步卒十人。交戰時,車馳卒奔,互相應合。七千戰士,可配戰車七百乘,可謂軍力雄厚。周懿王時的名器《禹鼎》記述一次伐戎戰爭,兵力僅有“戎車百乘,斯馭百,徒千”。
春秋時期戰爭規模已逐漸增大,但轟動一時的城濮之戰,晉國也不過才出動戰車七百乘。周宣王派兵七千協助秦伐戎,確係一次空前的投入。
對於周宣王初年的周王室來說,這已是很高規格的軍事部署。
跟據李學勤考證,傳世器《不其簋》的銘文,講的就是秦莊公趙祺這次伐戎之役。李學勤指出,據《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記載,秦莊公名示其?,先秦行文“不”字冶造錯誤,少了一點,故“不其”即示其,也就是秦莊公趙祺。
秦莊公之稱“公”是後來的追稱。《不其簋》是秦莊公自作器,故直用己名。銘中顯示,這次伐戎行動的總統帥為“伯氏”,他上對周王負責,下可指揮不其。
按先秦的親稱習慣說,對伯父和同輩長兄均可稱伯,李學勤認為此伯氏是秦莊公之兄。但《秦本紀》卻有明文,說秦仲的五個兒子中,其年長者是秦莊公。李學勤解釋說,秦莊公也許並不是最年長的,可能秦莊公還有個堂(族)兄長,但被司馬遷所忽略。也有觀點認為銘中的“伯氏”非秦莊公兄長,而是秦莊公的伯父。
秦仲之“仲”,是以排行人名,說明他還有個長兄(或庶長兄),依周王室用人的慣例,關係密切的屬國,國君之伯、叔父或兄長常有在王室供職者。此類事例多不勝舉。此伯氏是秦仲之兄、秦莊公之伯父而為王室重臣者。
他就是受周宣王之命帶領七千人馬去秦地作戰的統帥。七千軍隊是前往助秦攻戎,而不是說把這七千軍隊送給秦國。當時的軍隊都是按國人的村社結構與井田配置編製,是決不可能把歸屬權交出去。
喜歡大秦:父皇,我隻想鹹魚一生請大家收藏:大秦:父皇,我隻想鹹魚一生小書包小說網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