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 楚國曆代君主14(2 / 2)

楚肅王四年(公元前377年),蜀伐楚,取茲方(今湖北鬆滋),楚被迫築扡關(今湖北宜昌市西),進行防禦。楚肅王六年(公元前375年),魏攻楚,戰於榆關(今河南中牟西南),韓國乘機而攻滅鄭國,並遷都至鄭(今河南新鄭)。

楚肅王十年(公元前371年),魏國遣軍攻占魯陽。楚肅王十一年(公元前370年),在位十一年的楚肅王去世,其弟弟熊良夫繼承王位,是為楚宣王。

楚肅王時主要大臣:令尹景舍(字子發),景監,東宅公(悼氏,楚悼王之子,以父之諡號為氏),屈宜臼

楚宣王(出生年月日不詳-公元前340年),羋姓,熊氏,名良夫,楚肅王弟,戰國時期楚國國君。楚肅王十一年(公元前370年),楚肅王去世。因楚肅王無子,故由楚宣王繼位。

楚宣王七年(公元前363年),楚自漢中南有巴、黔中。楚宣王十二年(公元前358年),楚伐魏,決河水以攻長垣。楚宣王十六年(公元前354年),魏軍攻圍趙都邯鄲,命景舍統率楚軍援趙。遣師西侵巴地(四川重慶以東巴國東南)。

次年(公元前353年),楚使景舍伐魏。魏拔邯鄲,楚取魏睢濊間地。楚宣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44年),景舍西伐蔡,厄以淮水填以巫山,克高蔡俘蔡聖侯,滅蔡。楚宣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43年),楚國發兵滅亡陳、蔡。令尹昭奚恤當權,北方諸國都怕他。宣王甚異之,大臣江乙告訴宣王,昭奚恤隻是狐假虎威,靠著宣王的權勢作威作福。

楚宣王二十九年(公元前341年),齊將田忌遭齊相鄒忌設計,政變失敗前來投奔。楚宣王三十年(公元前340年),楚宣王卒,子熊商立,是為楚威王。楚宣王統治三十年間,各國內部改革持續進行,對外"廣辟土地,著稅偽財"(《墨子·公孟》),兼並戰爭激烈,形勢也更加錯綜複雜。在這種情況下,楚宣王對外是極其謹慎的,采取了休兵息民的政策。

楚宣王一方麵堅持休兵息民,保持實力,不輕易出擊;另一方麵則洞察形勢,抓住有利時機,也大力加入兼並戰爭的行列,攻城略地,開拓疆域,使楚國在戰國時期出現了最強盛的局麵,為楚威王和楚懷王在後來的爭霸戰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楚威王熊商(出生年月日不詳―公元前329年),羋姓,熊氏,名商,楚宣王之子,戰國時期楚國國君。公元前340年—公元前329年在位。

楚宣王三十年(公元前340年),楚宣王去世,熊商繼位,是為楚威王。?楚威王七年(公元前333年),因不滿田嬰欺楚,率軍伐齊,在徐州大破申縛統帥的齊軍,威震一時。

[5]楚威王十一年(公元前329年),率軍攻打魏國陘山,期間因秦國叛楚助魏,被魏將公孫衍擊敗。?同年,楚威王去世,其子熊槐即位,是為楚懷王。

戰國七雄,是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數百年的爭霸戰爭,周天子冊封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天子名義上是天下共主,但早已名存實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最終均為七雄所滅。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彆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

楚國的始祖或謂高陽,或謂顓頊,或謂祝融,鬻熊在商衰周興時,審時度勢,率族及時投靠周文王,是楚國的最早締造者,到熊繹時,周成王封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姓,居丹陽,從而正式建國,開始了“篳路藍縷”的艱苦創業。

經過幾百年發展,楚國在春秋時楚成王之世開始崛起,奄有江漢,大肆兼並周邊各小諸侯國,周天子賜胙,命楚國鎮守中南。公元前704年,熊通僭越稱王,是為楚武王。到楚莊王時,稱霸中原,開創春秋時期楚國最鼎盛的時代。在和晉國不斷爭霸之際,兩國漸漸不堪重負,楚康王時弭兵之會平分中原霸權。春秋晚期曾被吳國攻占都城,幾乎覆亡,國勢大衰,開始休養生息,漸漸恢複國力,直到戰國時期的的到來。

楚懷王熊槐,羋姓熊氏,楚威王之子,楚頃襄王之父,戰國時期楚國第37位國君,在位共30年。楚威王十一年(公元前329年),楚威王去世,熊槐繼位,史稱“楚懷王”。?在位期間,他曾破格任用屈原進行改革,但變法半途而廢。

楚懷王六年(公元前323年),擊敗魏國,奪取八城;楚懷王十一年(公元前318年),擔任五國聯盟的縱長,合縱伐秦;楚懷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06年),滅亡越國,拓境江東。

但是,他也曾在楚懷王十七年(公元前312年)發動丹陽、藍田之戰,損兵折將、痛失漢中;又在楚懷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01年)經曆垂沙之戰的大敗,國土淪喪。

楚懷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楚懷王與秦昭襄王在武關會盟,秦國將他扣押,脅迫他割讓巫郡、黔中郡,被他斷然拒絕。楚頃襄王三年(公元前296年),楚懷王客死於秦。

梓棺返楚,“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為政舉措:政治重視法治楚懷王是一位重視法治的君主。一方麵,他關注法律的製定,曾經任用屈原草擬、發布憲令,楚國一度得以富強。

屈原《惜往日》開篇的“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詔以昭時。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國富強而法立兮,屬貞臣而日娭",就回顧了當時的場景。

此外,《包山楚簡》記載,在楚懷王時期,楚國已經形成了嚴謹的法製體係,並且有了完備的成文法典來指導法律的執行。楚國在民事、刑事、行政、軍事等社會生活的多個方麵已經使用法律來調節與控製,並已形成了嚴密的司法審理流程。

另一方麵,楚懷王本人也對司法環節表現出關切。《包山楚簡》中的許多簡文,證明下層官員可以越級將刑事告訴懷王,楚懷王會親自過問;有的案件,甚至由他親自審理,並做出判定。由此可見,楚懷王對國事是比較關心的。

楚懷王(熊心),也稱後楚懷王,是前楚懷王(熊槐)之孫。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夏六月,被楚地反秦軍首領項梁等擁立為王,仍號"楚懷王"。是名義上的楚國首領,但沒有一點實權,實權仍掌握在以項梁為核心的項氏家族的手中。

秦朝滅亡後,漢元年(公元前206年)二月,項羽尊其為義帝;四月,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分封18諸侯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逼迫義帝遷都郴縣(今湖南郴州)。漢二年(公元前205年)冬十月,楚懷王(熊心)被項羽殺而亡。、

楚後懷王(義帝)熊心(出生年月日不詳-前205)也稱後楚懷王,是前楚懷王(熊槐)之孫。公元前208-公元前205年在位。[1]公元前223年楚亡後,熊心流落民間牧羊。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秋七月,陳勝、吳廣於蘄縣大澤鄉(今安徽宿縣)起事反秦,奪取陳縣後,遂立國號“楚”,陳勝自稱楚王。天下英雄響應,九月,楚人劉邦沛縣(今江蘇沛縣)起兵,自立沛公。

同月,楚國名將項燕之後項梁、項羽叔侄起兵於會稽(今蘇州),項梁自號武信君。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臘月,陳勝被秦將章邯擊敗,下落不明。

同年夏六月,項梁獲悉陳勝確已遇害的消息,遂召集劉邦等各路將領至薛縣(今山東滕縣)商議反秦大計。謀士範增獻策說:“陳勝敗固當(理所當然)。

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熊槐)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所以)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楚王後代)而自立,其勢不長(不能長久)。今君(項氏叔侄)起江東,楚蜂起(蜂擁而起)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不複立楚之後也《史記·項羽本紀》”。

項梁采納範增的建議,訪楚王後裔懷王之孫熊心立為楚懷王,定都於盱台(今江蘇盱眙)。熊心與其祖父諡號相同,以期承襲其威望,“從民所望也”。

喜歡大秦:父皇,我隻想鹹魚一生請大家收藏:大秦:父皇,我隻想鹹魚一生小書包小說網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