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 齊國曆代君主7(2 / 2)

力圖複霸

齊景公始終夢想著能光複齊桓公的霸業,對老祖宗稱霸的故事他都非常感興趣。正是由於有這種政治抱負,早年的景公非常勤政,善於納諫,關心臣民。

以晏嬰為齊相,齊國的國勢漸漸恢複。在與諸侯國的交往中,景公還注意不卑不亢,尤其是對待爭霸的對手晉國,有理有節地維護齊國的大國地位。

平丘之會

公元前529年,楚靈王被殺,楚平王即位,楚國還在修複靈王時代留下的創傷,無力北顧。晉昭公認為這便是晉國再次樹立霸主權威的最好時機。這一年,晉昭公帶領著六正當中的五卿(韓宣子韓起、趙景子趙成、魏獻子魏舒、範獻子士鞅、智文子荀躒),率各家軍隊共四千乘兵車進駐衛國,並告諸侯,再次會盟。

昭公派叔向去見周景王,取天子的支持,以便用天子之命號令諸侯。周王同意後,晉昭公便又派叔向去見齊景公。叔向依禮對齊景公說明這次會盟的規定和意義,明確表示齊國必須參加這次盟會。

景公認為,齊國尚不可以直接與晉國對抗,便說:“我不過是想提醒一下貴國,隨便說說罷了。是否需要會盟,還是你們大國說算。現在既已決定了,我齊國怎敢抗命不遵呢?到時候我一定恭敬地去參加。”

叔向察覺到問題的嚴重,建議晉昭公與諸侯國君同觀兵車,連續三次檢閱部隊,諸侯震驚。但他從會盟結果中看到已經有一定部分諸侯對晉國已存二心,做表麵文章、虛於應付罷了。

大家害怕的是團結的晉國。通過這次會盟,齊景公深深的感到晉國還沒有頹廢到脆弱不堪的地步,齊國與晉國至少在軍事上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若在錯誤的時機逼迫晉國人太緊,反而促使六卿團結,一致對外。

在平丘之會上,諸侯們受到晉國的諄諄教誨,印象深刻,記憶猶新,齊景公還是暫時低調比較現實。

攻打徐莒

時過三載,齊景公經過積極準備,精心謀劃,終於在公元前526年,選中了徐國作為進攻目標,借以炫耀一下自己的力量。這次進攻的結果,使齊景公大喜過望,想牛而得馬。

齊國大軍剛至蒲隧(今安徽泗縣),還未進入徐國境內,徐國就遣使求和。距離徐國較近的郜、莒二國深怕徐國已服,齊兵會轉而攻擊自己,趕緊也派使者表示臣服。齊、徐、郯、莒四國首腦在蒲隧結盟。

這次蒲隧之盟,晉國方麵沒有任何反應。齊景公對形勢估計準確,對時機把握恰當,挑戰晉國的耐力與霸主的權威,表明了齊景公與晉國爭奪霸主的初步勝利。

這一年,晉國的晉昭公夭折,幼子晉頃公立,晉國六卿的向心力進一步減弱。事實的發展也確是如此,從此之後,齊景公愈加放心大膽地乾預起彆國事務,真正行使起盟主才能行使的權力,真正乾起盟主才能乾的事情來了。

公元前523年,景公再派軍隊討伐莒國,迫使莒共公兩度逃潰,晉國人還是沒反應。

納衛受魯

公元前522年,衛國發生內亂,衛靈公逃到國都郊外。這之前,齊景公已派出公孫青去衛國訪問,還未到衛國,便聽到了衛靈公出亡國都的消息。

公孫青拿不定主意,便趕緊派人請示齊景公。齊景公回答說:“隻要衛靈公還在本國之內,他就是衛國的國君,我們就應當按國君的禮節對待他。”公孫青接受了命令,便按原定禮節去訪問衛靈公,衛靈公非常感動。

齊景公在衛靈公最困難的時候,仍然以禮相待,雖然是外交手段,卻在諸侯中造成了良好影響。諸侯們認為齊景公不僅是一個大國君主,也是一個尊禮愛人的盟主。由此大大地提高了他與晉楚對抗的力量。

緊接著就在此事後的第二年,南方的吳國出兵侵犯中原宋國。齊景公得到消息後,認為這又是一次擴大影晌、擴充勢力的好機會,於是便迅速出兵幫助宋國。齊宋聯軍很快打敗了吳軍,取得了勝利。

其結果是宋國對齊景公感激不儘。齊景公又一次擴展了自己的霸主勢力。公元前517年9月,魯昭公實在不能忍受三桓的專製,與藏昭伯與郈昭伯一同向季孫氏發難,三桓中的孟孫氏與叔孫氏出兵協助季孫氏共度難關,三桓兵合一處,打敗了魯侯的親兵,攻殺了郈昭伯,魯昭公兵敗逃亡齊國,齊景公聞訊便親自帶兵去慰問,並當場答應送給魯昭公兩萬五千戶人口和土地作為奉養之用。

景公認為:魯國既然未立新君,魯昭公就仍然是魯國的國君。齊國與他來往就是與魯國來往。如果出兵侵伐魯國,就是代魯君伐逆,可使齊國獲勝。齊景公利用安置魯昭公,大獲其利。他因此贏得了諸侯的讚譽和信賴,增重了齊國爭霸的砝碼。

齊景公雖然想按照霸主的規格來處理魯國的內政,但又懾於晉國(尤其是範氏)的權威,隻能安置魯侯,卻不能幫助魯昭公複辟,這也是準霸主與霸主的差距。齊景公暗暗地下決心還要與晉國縮小差距。

反晉同盟

公元前506年春,晉國正卿範獻子士鞅發動諸侯,要為蔡昭侯伸張正義,號召天下諸侯會集昭陵。士鞅與齊國夏、魯、宋、蔡、衛、陳、鄭、許、曹、苔、邾、頓、胡、滕、薛、杞、小邾國君,共18路諸侯同聚昭陵,共商伐楚大計。

這是春秋時代,以一國之力發起的最大規模的諸侯會盟,也是晉國昔日輝煌霸業的最後反照。這次會盟中,士鞅將楚國的貪婪醜陋行徑公之於眾,並宣布:公元前548年,晉楚雙方曾經簽署的弭兵之會的盟書從此作廢,晉國是中原唯一的合法霸主。

士鞅此舉的想法是利用諸侯會盟,提高範氏在國際上的聲望,順便光複一下晉國日益凋零的霸業。結果士鞅最鐵的同盟者中行文子荀寅因為向蔡昭侯索要賄賂遭到拒絕後,便向士鞅提出異議,說我們會盟諸侯去替蔡昭侯討伐楚國劃不來,咱們撈不到便宜。

士鞅也清楚荀寅的意圖,但想想,中行氏是範氏最好的世交,如今晉國六卿的矛盾已經升級,諸卿對各自封邑的改革逐漸完善,世家新一輪的角逐即將開始,在這樣的多事之秋,何必為彆的國家謀取利益來得罪自己最好的盟友呢?

在士鞅領導下,幫助蔡國滅掉袖珍型的沈國,以此作為對諸侯的答複。於是昭陵之會不了了之。晉國人的拙劣表現使中原諸侯很失望,威信降至冰點。全天下都知道晉國人再也靠不住了,隻有晉國人自己不這麼想。這自然給齊國圖霸創造了可乘之機。

昭陵之會後,鄭國執政大夫子大叔在回國的途中,憤然辭世。鄭國的親晉勢力大減,鄭獻公與晉國徹底決裂。公元前503年秋,齊景公與鄭獻公正式結盟。不久衛靈公因為在皋鼬之盟對士鞅的不滿,逐漸與齊國靠攏。

因為衛國的投懷送抱,齊景公信心飽滿。這年的秋天,齊景公命令國夏率齊軍討伐晉國的鐵杆盟友——魯國。魯定公不甘示弱,於第二年與齊國對攻。

齊景公認為連個魯國都搞不定,實在不像話,便於公元前502年的秋天,令兩個上卿高張、國夏一同出征,大兵壓境。魯定公堅持不下去了,急忙向晉國求救。

晉國中軍元帥士鞅連忙與上軍將趙鞅、上軍佐荀寅共同援助魯國,因為魯國是晉國外交的底線,一旦魯國叛離晉國,那麼晉國真是威嚴喪儘了。

齊國的這一狠招激起了晉國君臣的強烈反對,以至於範氏、趙氏、中行氏三家聯手一致對外。齊景公很快也察覺到自己的做法有些冒險,認為與晉國決戰還不是對手,如果施予晉國人太強的外部壓力,反而促使六卿的團結,這是景公不願意看到的。

景公很知趣的退兵了。衛靈公本就是一意孤行的靠近齊國,看齊國不給自己抗擔子,無奈之下與趙鞅結盟,結果趙氏家臣涉佗、成何在會盟中不禮於衛侯。這下衛國被徹底逼上梁山。

齊晉火並

公元前502年,中軍元帥士鞅終於壽終正寢,原中軍佐智文子荀躒高升為正卿,其餘四卿依次升遷,士鞅之子範昭子士吉射繼之為下軍佐。由於國家總理換人,晉國高層人員又出現調整。就在這個節骨眼上,齊景公認為是挑釁晉國霸權的最好時機。

終於,幾十年來每每躍躍欲試卻有沒膽乾到底的景公決定豁出去,再也不裝孫子了。在臨淄集結部隊,號召將佐,浩浩蕩蕩的殺奔晉國東部的戰略要地——夷儀(今山東聊城)而來。

夷儀城雖然不大,卻是晉國安置在黃河以東的戰略堡壘,震懾齊國與衛國的軍事基地,自然也就是齊衛同盟的眼中釘。齊軍的力量積蓄了太久,這一戰中完全的爆發,沒過多久齊軍攻占夷儀,向天下人傳達一個信息:齊國人從此站起來了。

與此同時,衛靈公按照之前的部署,也向晉國的寒氏(今河北邯鄲西)發起了進攻。這次進攻因為晉軍的反抗,沒有取得較大的戰果。但是齊景公還是比較滿意的,算是對晉國的報複行動吧!

對戰鬥中英勇表現的戰士們給與了高度獎勵。畢竟自公元前550年欒氏叛亂以來,齊國很久沒有像今天這麼揚眉吐氣了。公元前500年,齊國終於與魯國站在了統一戰線上,這年夏天齊魯結盟,此時齊、魯、衛、鄭正式同盟,形成對晉國東方戰線的包圍之勢。

公元前497年,齊景公聯合衛國親自率軍攻擊晉國的河內,這次作戰沒有具體記載。晉國人的反應也較往常要遲鈍的多。因為一場大火即將燒便整個晉國。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