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年),周朝的周王族諸侯國之一,也是戰國七雄之一。[1]姬姓,魏氏,始祖為畢萬(畢公高之裔孫)。
公元前636年,畢萬之子魏犨因為隨公子重耳出亡有功,晉文公重耳繼位後,令魏犨承襲魏氏的封邑(魏邑,今山西芮城),列為大夫[6]。
公元前453年,晉智伯(荀瑤)率韓魏之師圍攻趙氏基地晉陽(今山西太原市),三年不能攻克,趙無恤遂策反魏桓子和韓康子兩家,反攻知伯,殺之並分其地。韓、趙、魏三家分晉局麵形成。
公元前445年,魏斯繼位,自稱諸侯,史稱“魏文侯”,為了變法圖強,稱雄圖霸,建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魏文侯師卜子夏、友田子方、軾段乾木,故群俊競至,名過齊桓,秦人不敢窺兵於西河,斯蓋積賢人之符也。[”
公元前445-公元前396年,魏文侯在位期間,崇儒重教,招賢納士,勵精圖治、率先稱雄七國,奠定了魏國百年霸業。
公元前403年,魏與趙、韓一起被周威烈王正式封為諸侯。由於魏國地處中央四戰之地,憂患的環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為戰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他用翟璜為相,改革弊政;用樂羊為將,攻掠中山國;以李悝變法,教授法經,依法治國,魏國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
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六年遷都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國號也稱梁。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史稱“徐州相王”。在以後的戰爭中,魏國“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裡,南辱於楚”,公元前225年,為秦國所滅。
魏氏的先祖是畢公高的後代畢萬。畢公高是周文王第十五子,因為封國在畢地而得姓。畢國在西周末期亡於西戎,其後裔淪為平民。畢萬正是畢公高的後代,他在春秋初期投奔晉獻公,受到重用,晉升為大夫。
公元前661年,晉獻公以軍功封畢萬於魏地(今山西芮城縣一帶)。[]據《史記·魏世家》記載:晉大夫畢萬以軍功受封於魏,卜偃為其占卜曰:“畢萬之後必大矣。萬,滿數也;魏,大名也。以是始賞,天開之矣。天子曰兆民,諸侯曰萬民。
今命之大,以從滿數,其必有眾。”意思就是說:畢萬封有魏地是大吉之兆。“萬”是盈足之數,“魏”同“巍”,有高大雄偉之意,得此封賞,符合天意。
天子擁有兆民,諸侯管轄萬民。以畢萬之福大命大,必定會越來越興旺發達。魏氏正是由此而得姓。公元前453年,晉陽之戰發生,魏桓子、韓康子本為智伯一方,卻又倒戈,與趙氏共滅智伯,並瓜分其所有領地,從此晉國趙、魏、韓三卿獨霸。
魏、韓、趙戰勝智氏,並三分其地,至此晉國實際上已被三家瓜分,名存實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威烈王封魏斯、趙籍、韓虔三大夫為諸侯,脫離晉國,此時晉隻剩絳城與曲沃兩處,史稱“三家分晉”。[
]公元前376年,韓、趙、魏廢晉靜公,晉國最後滅亡。魏國疆域很散漫,在今陝西省境內者,沿黃河有今韓城縣的南部。在渭河以南有華陰縣左右地。在今山西省境內者,有西南部,並伸入東南部。
在今河南省境內者,有北部,並兼有黃河以南一部分沿河地。在今河北省境內者,有今大名、廣平間地。並有今山東省冠縣地。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從安邑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此後魏國也稱梁國。
魏文侯(出生年月日不詳~公元前396年),姬姓,魏氏,名斯(一名都),安邑(今山西省夏縣)人。魏桓子之孫,魏武侯之父。戰國時期魏國開國君主。繼祖業分晉室魏文侯魏斯(公元前472年―公元前396年),是魏桓子之孫,魏武侯之父,公元前445年繼承祖父的家業;
晉出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53年),趙襄子派人說服韓康子、魏桓子,放晉水倒灌智寨,滅了智氏,三分智地。三家分晉的局麵基本形成。三家分晉時,趙氏獲利最多,魏氏、韓氏得到的要少一些。
趙氏得到了晉國北部的大片土地,並向東越過太行山,占有邯鄲、中牟。魏氏與韓氏籠罩在趙氏的南邊,魏氏偏西,韓氏偏東。趙氏占有的智氏領地正壓在魏氏的腦門上,魏氏很壓抑。
魏氏西邊是一河之隔的秦國,北邊是強大的趙氏,東邊是新興的韓氏,南邊越過中條山和黃河是秦、楚、鄭國拉鋸爭奪的陝地(今河南三門峽澠池、陝縣和靈寶地區)。魏氏被緊緊地裹在晉西南一隅。魏氏集中在晉西南,雖然在東麵還有幾塊飛地,但都很不鞏固,難以建成戰略基地。
魏氏的核心地區是運城穀地,北部是呂梁山,南部是中條山,東部是王屋山,黃河的大拐角包住了魏氏的西部和南部。這樣的地勢,易守難攻,但也容易被壓迫封鎖。魏文侯首先要做到的是自強、不被列強吃掉,然後是打破封鎖、向外發展。
喜歡大秦:父皇,我隻想鹹魚一生請大家收藏:大秦:父皇,我隻想鹹魚一生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執政晉國
晉幽公九年(公元前425年),趙襄子趙無恤去世,魏斯繼任為晉國正卿,任用上郡守李悝實行變法。魏文侯在戰國七雄中首先實行變法,改革政治,獎勵耕戰,興修水利,發展封建經濟,後來的秦孝公和商鞅變法都是以魏氏為藍本的。
在戰國時代,魏國西有秦韓,南有楚,北有趙,東有齊,地處中央,易攻難守。憂患的環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為戰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他用李悝、翟璜為相,改革弊政;用樂羊、吳起等為將,攻掠中山國、秦國、楚國;以李悝教授法經,依法治國,魏國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
戰國二百餘年曆史中,魏國是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文侯在位50年,選賢任能,內修德政,外治武功,向西攻占了秦國河西地區,向北越過趙國,伐滅中山國,向東打敗齊國大軍。
立為諸侯
晉烈公十一年(公元前405年),齊國發生內亂。田會在廩丘(今山東鄄城縣)反叛,並向三晉求援。文侯任命翟角為主帥,帶領趙、韓兩氏的軍隊,一路攻打到齊長城。齊國君主齊康公被聯軍所俘虜,與三晉之君主一起朝見周天子,齊康公並請求周天子冊封三晉為諸侯。
晉烈公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九鼎聲響,周威烈王正式承認韓、趙、魏三家為諸侯,與晉侯並列,即由這一年正式進入戰國時代。
宋代史學家司馬光撰寫《資治通鑒》,就從該年開始,記載的第一件事即是“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
文侯50年(公元前396年),文侯病重,臨死前,召見吳起、西門豹、北門可等人,將太子魏擊托付給他們。文侯去世,由太子繼任為君主,是為魏武侯。
為政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