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起的話裡,描述了夏、商兩代衰敗的起因。但明眼人都知道,吳起接下來的日子是不會好過了。魏武侯一改文侯任人唯賢的原則,回到任人唯親、任人唯貴的老路,讓政治上虛腐的田文為相。
魏國辟土四麵,拓地千裡,吳起有不可磨滅的功勳,田文隻是出身顯貴罷了,認為有著顯貴的家族背景就可以揚名立萬,就可以號召群雄,遺憾的是注重家族血統的春秋時已經成為了曆史。
田文自己也承認,在帶領三軍、鼓陣成列方麵,治理四境、教訓萬民、充實府庫、變易習俗方麵,都不如吳起。魏武侯之所以用他,是因為他出身顯貴。吳起出生不好,自然不能號召天下人。然而這種任人唯親、任人唯貴的不成文規定竟然最終成了魏國的國策。
喜歡大秦:父皇,我隻想鹹魚一生請大家收藏:大秦:父皇,我隻想鹹魚一生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吳起、公孫鞅、範雎……等賢才最終離開魏國無不是如此。折疊同盟瓦解就在三晉同盟稱雄於世時,聯盟之中卻出現了不和諧的聲音。魏國與韓國攜手在中原大大方方進行著擴張戰爭,一致拒絕趙國插手中原事務。這是在魏文侯時代就立下的國策,按說武侯照辦也隻是蕭規曹隨。
在三家分晉後,韓趙魏徹底分庭,各自稱孤道寡,本就是各家自掃門前雪吧!沒過幾年魏文侯就去世了,武侯按照父親的戰略路線走本沒有錯。然而隨著戰爭的進一步擴大,戰果也越來越豐厚。
小的戰役,韓魏聯合,或是魏國一家出麵;大的戰役三晉聯手,往往得到實惠的都是魏國、韓國,趙國總是占不到便宜。趙國人鬱悶的給魏國人打了幾十年長工,終於不乾了。
趙烈侯在位時期,利用公仲連實行變法,國力為之一振。這時候的趙國也正處於國力上升階段,對魏國便有所不滿,羽翼漸豐後,甚至不惜與魏人劍拔弩張。公元前386年,趙敬侯將都城遷往戰略要地——邯鄲,標誌著趙國也要參與中原爭霸。
魏國人意識到了趙國人對魏國外交態度上的轉變。可魏武侯沒有父親的大度,或者乾脆說沒有父親那樣的高瞻遠矚。魏武侯心想既然趙國要翻臉,他就奉陪到底。沒想過舍棄自己一部分利益去爭取趙國再度成為堅定的盟友。他更沒有想過趙國背叛後,三晉就要窩裡鬥了。
他想到的是什麼時候從趙國人手上再賺一把。終於他瞅著了個機會。公元前386年,也就是趙敬侯遷都邯鄲的同時。公子朝不滿,率領親兵,欲與趙成侯血拚,爭奪君位。魏武侯派遣軍隊協助公子朝為亂,直接攻打趙都邯鄲。最終趙勝戰敗,魏武侯的陰謀沒能得逞。更讓魏武侯沒有想到的是:這是魏國與趙國關係破裂的起點。
三晉聯盟走到了儘頭。趙國人終於忍無可忍了,決定走出魏國的陰影,他們要自行發展。當魏國想再次發動大規模的擴張戰爭時,總擔心趙國會乘虛而入,後來的事實證明這是魏武侯外交策略中的最大敗筆。
公元前380年,中山桓公經過20餘年的勵精圖治,積蓄力量,帶領著原來的故國臣民重新複興了中山國,定都靈壽(今河北平山三汲附近)。
這雖然對趙國構成了威脅,卻也直接削弱了魏國對趙國的控製力。魏趙火並已是時間問題。
四麵樹敵
魏武侯的戰略眼光沒有父親那麼清晰,最大的表現莫過於戰略上的盲目。魏文侯所體現的是總攬全局指揮若定,而魏武侯能做到的僅僅是獨當一麵,遠不如父親運籌帷幄、決勝千裡的雄才大略。
在戰國初期,魏武侯犯下了不少戰略性錯誤,不僅僅是錯誤的放棄趙國的同盟可能性。秦國:秦國是魏國的宿敵,在魏氏家族還在晉國的懷抱中孕育時,由於封地與秦國接壤,雙方就經常大打出手。
最有名的當屬發生在公元前594年的輔氏之戰,當時的令狐文子魏顆打敗秦軍,生俘秦將杜回。此後秦魏兩家多次交手,一直延續到春秋後期。魏文侯成為晉國執政時,魏氏如同吃了興奮劑,實力急劇膨脹,三晉屢次攻打秦國。
特彆是名將吳起上任後,秦國人吃儘了苦頭。然而魏武侯即位後,對吳起逐漸冷淡,在田文、公叔痤等人的排擠下,吳起恐為所圖,另謀高就,投奔楚悼王,秦國人終於有了一些喘氣的機會。
秦國在秦惠公死後,幼子昌繼位,趙昌之母(史稱小主夫人)監國,與秦國貴族矛盾重重,國家動蕩不安。這讓魏武侯想起了投奔自己門下的秦國公子師隰(一名連)。師隰本是秦靈公太子。秦靈公死後,叔叔悼子乘公子連年幼,奪位自立,是為秦簡公。
按說師隰本該是秦國名正言順的國主。魏武侯會見師隰,提出幫助他回國,坐上秦君的寶座。這樣魏國便在秦國樹立親魏勢力,對魏武侯爭衡天下可以減輕不少壓力。然而睿智的師隰不會看不出魏武侯的用意,婉言拒絕了武侯的好意。
師隰頗有大誌,絕不甘心作魏國人的傀儡,況秦、魏還是世仇。終於前385年,師隰潛入秦國,秦國貴族發動政變,廢秦出公,迎立師隰為君,是為秦獻公。秦獻公即位後,沒有絲毫意願要報答魏國人的收容之恩,反而學習魏國人,將魏國的政治體製用於建設秦國。
短短的幾年間,秦國擺脫了被魏國人窮追猛打的尷尬窘境,潛心質變。一股封建改革的熱潮正在關中大地散播。楚國:楚國在春秋時代就與晉國勢同水火。在六卿治晉的漫長歲月裡,晉國的六卿們為了生存,不斷地改革,開發郡縣製度。
等到三家滅智氏後,三晉求同存異,很快就將戰火從國內燒到國外。這時,人們才發現飽受內亂之禍的楚國已經落後了。當三晉將擴張的矛頭對準楚國時,楚國輸得一敗塗地。在魏文侯的領導下,三晉多次攻入淮泗流域,占據了楚國北方的大片土地,甚至連向三晉求和,都必須找秦國、齊國等國家出麵從中調和。
喜歡大秦:父皇,我隻想鹹魚一生請大家收藏:大秦:父皇,我隻想鹹魚一生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這真是時過境遷,沒想到,曾經能與晉國爭霸的強國如今是這麼不堪一擊。楚悼王意識到自己的落後,期望著能得到賢人的輔佐,卻難以覓得。這時候,魏武侯把吳起介紹給了楚悼王。楚王得到了吳起,立刻以國政委托於吳起,恐吳起號令不行,直接封吳起為令尹(楚國的令尹相當於晉國的正卿,是集軍政大權於一身)。
吳起得到了楚悼王國士一樣的禮遇,全心全意的為楚國改良國策、開疆拓土。如此一來此消彼長,魏國與楚國間的距離拉近了。齊國:齊國的末代國君齊康公是權臣陳和所立,隻是田(陳)氏家族在齊國獲得利益的輔助工具而存在。
陳和看著時機逐漸成熟了,便想像三晉一樣,照葫蘆畫瓢。可田(陳)氏畢竟不及魏氏、趙氏煊赫,去周王室討封不一定就能成功。陳和於是派人向魏武侯送禮,說好話,請求魏武侯幫忙處理齊國君權問題。魏武侯心想:如果幫陳和討封,田(陳)和必然親於魏國,甚至操控齊國朝政,何樂而不為呢?
公元前386年,在魏武侯的爭取下,陳和被封為陳(田)侯。由於是建在齊國的土地上,故史書又稱為齊侯。田齊立國,與呂氏齊侯同時存在。陳氏占有齊國絕大部分領土,齊君隻留有可憐的小麵積封地。
直到公元前379年,齊康公逝世,田齊諸侯以呂氏無嗣為理由,徹底拿掉舊齊的最後一片疆土。魏武侯本想著借此機會控製齊國朝政,可陳和豈是等閒之輩?一個新興的齊國成立了,充滿了活力。
就在32年後的公元前354年,齊軍圍魏救趙,擊碎了魏國圖謀統一三晉的夢想。45年後的公元前341年,齊軍大敗魏軍於馬陵之戰,成為了魏國衰敗的起點,田(陳)和的孫子——齊威王成為了魏國霸業的終結者。
霸業迷茫:
經曆了魏武侯長達十幾年的征戰,魏國人麵對著四麵受敵的窘境,隻認為這很棘手,並沒有察覺到危機的來臨。魏武侯相信魏國完全有能力鞏固自己的霸業,完全可以憑一國之力長期稱霸於中原,然而到魏武侯死時,魏國霸權仍然在受到周邊大國的強烈挑戰。
齊、楚、秦、趙等都在潛移默化的滲透著魏氏的霸權。由於魏武侯(乃至其子魏惠王)在位時間發動的戰爭雖多,卻未能取得太大的實質性戰略進展,反而結仇於諸侯,終於在魏惠王時代,魏國在各個大國的夾擊中,國力枯竭,徹底走向了衰落,從此一蹶不振。
喜歡大秦:父皇,我隻想鹹魚一生請大家收藏:大秦:父皇,我隻想鹹魚一生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