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魏國曆代君主4(2 / 2)

是魏國把黃河水引到甫田澤,再開挖一條灌溉渠(大溝),引甫田中水灌溉農田。這樣,使魏國農業生產得到了發展。由於魏惠王采取以上政策,魏國的威望逐步進步。惠王十四年,魯、宋、衛、韓四國國君都到大梁來朝見惠王。

古本《竹書紀年》載:"(魏惠王)十四年,魯恭侯、宋桓侯、衛成侯、鄭(韓)厘侯來朝",即指此事。這樣魏惠王又恢複了魏文侯、武侯時的霸主地位,因而有逢澤會諸侯朝天子的舉動。《戰國策,秦策五》載:"梁君伐楚勝齊,製韓、趙之兵,驅十二諸侯以朝天子於孟津。"(此事又見於《秦策四》、《齊策五》)

魏惠王率領的十二諸侯,多是泗上小國,商鞅說魏惠王:"大王所從十二諸侯,非宋、衛也,則鄒、魯、陳、蔡。"鮑彪注《秦策》說十二諸侯中有"魯、衛、曹、宋、鄭、陳、許之君。"鄭即韓,公元前375年韓滅鄭國,後遷國都於鄭都新鄭,故韓也稱為鄭。逢澤之會,不僅12個中小國家,戰國七雄中秦、趙、韓國都在其中。

《史記·秦本紀》載"孝公二十年,秦使公於少官率師會諸侯逢澤,朝天子。"《史記·趙世家》"肅侯四年,朝天子。"四年當是六年之誤,魏惠王率諸侯朝周天子在惠王二十七年(即公元前343年)。

魏惠王帶領戰國七雄中的四個大國及一些中小國會盟朝天子,使魏國的霸業到達頂峰。這也反映出,到戰國初年,政治鬥爭的格局,還是照抄著春秋時期的爭霸方式在進行著,企圖利用周天子這塊牌子來達到號令諸侯的政治目的。

魏惠王問政孟子

魏惠王自稱治國儘心竭力,河西發生災荒,就將那裡的災民安置到河東,將河東的糧食運送到河西。當河東發生災荒時,也是這樣做的。可是魏國的人口不見增多,這是什麼緣由呢?

孟子說,“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這就是“五十步笑百步”典故的由來。魏惠王問怎樣才能治好國家。

孟子說;隻需不去剝奪農民耕種的時間,糧食就吃不完;不拿過密的魚網去捕魚,水產就吃不完;砍伐木材有定時,木材就用不儘。這樣老百姓就感到滿足了。他還說:在五畝大的住宅旁種上桑樹,上了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上絲棉襖。

喜歡大秦:父皇,我隻想鹹魚一生請大家收藏:大秦:父皇,我隻想鹹魚一生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雞和豬狗一類家畜不要耽擱繁衍豢養的時間,上了七十歲的人就可以常常吃到肉。一家一戶所種百畝的田地能及時耕種,數口的家庭就不會鬨饑荒。仔細地辦好教育,孝敬父母,尊崇長上,老人就不再用為本人生活奔勞。這樣就能得到人民的擁藏。

魏惠王又談到本人繼位以來,被秦國和齊國多次打敗,這是奇恥大辱,要怎樣才能報仇雪恥呢?孟子說;“地方百裡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口修其孝弟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共長上,可使製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總之,孟子勸魏惠王“施仁政,行王道”。

在孟子見魏惠王前後,魏惠王曾用惠施為相,進行改革惠施根據“去尊”的思想,主張限製奴隸製殘餘較重的“巨室”,“大族”(《呂氏春秋·愛類》),製定新法。韓非說:“當魏之方明立辟(法),從憲令行之時,有功者必賞,有罪者必誅,強匡天下,威行四鄰。及法慢,妄予,而國日削矣,”(《韓非子·飾邪》)

看來魏惠王對變法並沒有仔細貫徹。有一位叫卜皮的人就預見魏惠王必然失敗。魏惠王問從何說起,卜皮說:“有過不罪,無功受賞,雖亡不亦可乎?”(《韓非子·內儲說上》。魏惠王於前335年舉行稱王大典。第二年改元。後元一年,他與齊王會於徐,相互承以為王。

惠王稱王

齊、魏桂陵之戰之後,魏國還保持著強盛的氣勢,預備以朝見周天子為名,召集許多小國舉行會盟,圖謀攻秦。就是蘇秦說齊閔王:“昔者魏王擁土千裡,帶甲三十六萬,其強北拔邯鄲,西圍定陽,又從十二諸侯朝天子,以西謀秦。”(《戰國策·齊策五》)

所謂“從十二諸侯”,具有合縱的性質,也就是《韓非子·說林上篇》所說“魏惠王為臼裡之盟,將複立天子。”因此秦孝公很是擔憂,加強防守。衛鞅剖析了情勢,以為“以一秦而敵大魏,恐不如”,建議用尊魏為王的辦法來改變魏惠王的意圖。

秦孝公承受了這個主見,於公元前三四四年,衛鞅去向魏惠王遊說,謂“從十二諸侯”“不足以王天下”,勸說他除了號令宋、衛、鄒、魯等小國外,北麵爭取燕國,西麵爭取秦國,“先行王服,然後圖齊楚”。魏惠王果然聽從了,便“身廣公宮,製丹衣,建旌九?,從七星之?”

(《戰國策·齊策五》,“旌”原作“柱”,從王念孫《讀書雜誌》改正),“乘夏車,稱夏王,朝為天子”(《秦策四》),儼然擺出天子的場麵來。本來,在君主製度下,王是最高的等級稱號,如今由於魏的“功大而令行於天下”(《齊策五》蘇秦述衛鞅語),竟然自稱為王了。

魏惠王因此召集逢澤之會(逢澤在今河南開封南),由宋、衛、鄒、魯等國國君及秦公子少官來參加會盟。衛鞅這個計策,使得魏進攻的矛頭,從秦轉變為齊楚,“於是齊楚怒,諸侯奔齊”(《齊策五》)。

惠王問寶

公元前355年,齊威王與魏惠王一起打獵,魏惠王問齊威王:“大王有何寶物?”威王心裡明白,這是魏惠王要向本人炫耀國力了,於是便以退為進地說:”我沒有。”於是魏惠王不無驕傲地說:“中國雖小,尚有能照亮十二輛車子、徑長一寸的夜明珠一顆。

像齊國這樣地大、人多、光兵車就有一萬輛的大國,難道連這樣的寶貝也沒有嗎?”威王聽了惠王的話,很不以為然地說:“我的珍寶與你的大不一樣。你的寶是死的,我的寶是活的;你的寶會引出亂子我的寶能衛國安民;你的寶有價,而我的寶無價。”

魏惠王一聽,大惑不解地問:“是何寶物如此厲害!”威王說:“我有大臣檀子,鎮守下陲,強楚不敢犯境,泗上諸小國來朝。我有能臣靡子,鎮守高唐,趙人不敢東到黃河捕魚。我有賢臣黔夫,鎮守徐州,嚇得燕人北門禱告,趙西門禱告,祈求神靈保佑,並且有千餘戶歸順了齊國。

我有良吏種首,擔任國內治安,人民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我有這四位能臣賢相,他們就是我的寶物,豈止照亮十二輛車子!”一席話使魏惠王慚羞難容,自認失敗。

喜歡大秦:父皇,我隻想鹹魚一生請大家收藏:大秦:父皇,我隻想鹹魚一生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