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趙世家3(2 / 2)

公元前573年,杞桓公朝魯,季文子介紹晉悼公給杞桓公,桓公心動,硬將自己的愛女悼姒(姑且這麼稱呼。杞為姒姓,為悼公正妻,先秦女子用姓,居正室,取其夫諡,稱悼姒)嫁給悼公,悼姒得寵於晉,悼公任她為正妻。後悼姒又給悼公添嗣,悼公尊周禮,立嗣以嫡,此子即為晉平公。故平公立,悼姒為國母。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杞桓公薨,杞孝公立。杞不競於魯,孝公便跑到晉國哭訴。在悼姒強烈要求下,晉平公於公元前544年為舅家修城。6月,平公委任知悼子為總工程師和大夫女齊負責修繕淳於城為杞國的新都。霸主領導,齊、宋、魯、衛、鄭、曹、莒、滕、薛、小邾各派建築隊伍趕來,為三流小國服務。

晉平公把荀盈和各國卿大夫看做蒙恬、張俊那樣的工程兵司令。結果,仲孫羯、高止、遊吉、公孫段、世叔儀等皆表示抗議,但抗議無效。平公的意氣用事,趙武勸也沒用,隻能希望多多犒勞諸侯,使大家的不滿降到最低,便派出使臣到各國,犒賞大家。

在諸侯們的一致努力下,杞國工程順利竣工。杞文公還不依不饒:\"魯國總欺負我們!\"平公又命杞國派代表到魯國,與魯國結盟。平公母子把魯國折騰得夠嗆。可這又有什麼辦法呢,誰叫他家親戚是霸主?隻怨季文子多嘴,介紹了這麼親事。

海納百川

趙武執政時期,是春秋最風平浪靜的時代,大家都喜愛趙武的良性統治。趙武認為國家之治在於人才,要讓國家實現強盛,就必須提拔、重用人才。《韓非子》稱:趙武執政,為國家舉薦了46人擔任要務,皆為國之乾臣,且無一人被趙武納為家臣,其大公無私,堪稱千古之楷模。

趙武任才不避親疏,如果德行不足,他就以身作則,予以教化。對於前往晉國投奔的人,趙武也一一妥善安置。作為霸主,用人不分國界,發揚春秋時的\"楚才晉用\"之傳統為\"天下之才為晉所用\"。於是,不少貴族在內部鬥爭失敗後,都把晉國看作是第一落腳地。

在趙武、韓起執政時代,衛孫林父、石惡、秦公子針、齊烏餘、高豎、高強、鄭羽頡、公孫僑、豐卷、罕朔、楚國公子比、公子棄疾、許公子止等都把晉國視作第二家園。趙武海納百川的偉大胸襟,招賢納士,無疑充實了晉國人才庫。自此晉國將\"客大夫\"製度被定為國策。

納士以為國用,可趙武死後,諸卿依然以廣納賢士,但卻各懷心機,將士收於家中,充實私門。而趙簡子更是將這種廣蓄家臣的傳統發揮到極致--唯才是舉。趙鞅繼承並\"優化\"祖父的傳統,終使趙氏之強甲於晉國。\"客大夫\"製度使得晉國發展水平遠遠領先其他諸侯。

我們的先人評價在春秋後期六卿之一都足以匹敵齊、秦,實與諸侯無異。事實證明所言非虛:三晉都位居戰國七雄之列;魏國(包括魏氏)百年稱霸;趙國也足以與強化後的秦國扳腕,乃至一爭天下。《戰國策》總結:\"三晉合則秦弱;三晉離則秦強\"。

尉繚評價趙政統治下的秦國實力尚不及昔日的知襄子。晉國乃至三晉的強盛應該感激於趙武的功德,隻不過\"歪打正著\",趙武本著加強君權、抑製六卿之心,卻無意間加速了晉國的分裂與滅亡,令人感慨世間之事真是瞬息萬變!折疊鞏固同盟子產訪晉公元前543年,鄭良霄被殺,公孫僑執政,罕虎當國。罕虎擁護子產,驅逐豐卷,壓製子上、子皙。

鄭亂始定

為了回報趙武對鄭國的關懷,鄭簡公於公元前542年在執政子產的陪同下,來到晉國。晉平公和趙武正在處理魯襄公的喪事,沒空招待簡公一行,隻讓他們居住在賓館裡待命。過了許久,依然不見召喚,子產毅然命軍士將晉國驛館的牆壁拆除。

晉平公派士文伯責備子產,質問其為何要拆毀館驛的牆壁。子產回答:\"鄭,小國,夾於大國之間,大國索聘於鄭,不敢怠慢,集珍寶以朝晉國。你們忙碌,我們沒法朝見,又未能得令,不知道朝見的日期。

不能進獻財物,又不能置於露天。要是進獻上,那就成了貴國君王府庫中的財物,不經過進獻的定式,不敢進獻。如果把禮物放在露天裡,又怕日曬雨淋而腐爛生蟲,加重敝國的罪過。當年晉文公稱霸,宮室低小,樸實無華,卻把接待賓客的館舍修得巍峨高大,賓館像國君的寢宮一樣。

倉庫和馬棚也修得很好,司空按時平整道路,泥水工匠按時粉刷館舍房間;諸侯的賓客來到,甸人點起庭院中的火把,仆人巡視客舍,存放車馬有地方,賓客的隨從有代勞的人員,管理車輛的官員給車軸加油,打掃房間的,伺養牲口的,各自照看自己分內的事;各部門的屬官要檢查招待賓客的物品;文公從不讓賓客們多等,從不延誤;與賓客同憂共樂,出事巡查,不懂就問,請則必就。

如此賓至如歸,何來災禍;賓客居於官舍,安全舒適。今晉侯之宮方圓數裡,卻讓賓客居於皂隸之舍,屋小門窄,盜賊橫行。我們禮品太多,若不拆毀圍牆,聘禮無處放置,我們罪大惡極。請問,您對我們有何指示?魯國國喪,也是鄭國的憂傷啊。如果我們早獻上禮物,會把圍牆修好了再走,這是晉侯之恩惠,我們哪敢害怕辛勞?\"

士文伯回去報告了。趙文子說:\"慚愧…慚愧!晉不重德,以皂隸之舍待賓客,是我們的失禮了。\"這段頗有趣味的軼事被世人廣為傳頌,成為弱國外交的典型。曆史上,弱國之外交往往委曲求全,子產的大義凜然、慷慨陳詞固然讓人稱道,這番極具政治素養的辭令也是說給明白人聽的。

明白人自然是趙武,文人有文人的鬥爭方式,君子有君子的溝通語言。遇到粗人、小人,恐怕還會遭到壓迫。例如,夫差征百勞於魯,無論子服回如何辯解,就是無效。季劄訪晉有心之人應該會注意,在宋國舉行的弭兵之會中有一個新興的大國沒有受到邀請函,他就是吳國。

吳國無意於弭兵絕不是路途遙遠。楚國參加弭兵之盟,便是要集中力量跟吳國較量;對晉國而言,如果沒有吳國的攪局,恐怕楚國也不會乾脆的同意合約。但是吳國人不會甘心自己被彆人忽略,於公元前544年派遣公子季劄北上周遊列國,先後後到魯、齊、鄭、衛等國聘問,結交叔孫豹、晏嬰、公孫僑等賢臣,又受邀到晉聘問。

季劄入晉,先居於戚,麵見孫林父,後朝見晉平公,並分門拜訪晉國六卿,並參觀他們的封地以及城郭。經過一番考察後,延陵季子忍不住讚賞趙武、韓起、魏舒三卿。季劄語出驚人,做出一個大膽的推測:\"晉國政權大概要歸於趙氏、韓氏、魏氏三家!\"但是公子季劄最喜歡的還是羊舌肸,離彆時,延陵季子還不忘囑咐羊舌肸說:\"您努力吧!晉侯奢侈,公族腐敗,卿大夫優秀且富有,政權恐將要歸於私家。您好直言,望您多考慮使自己免於禍難。\"

尋盟鄭虢

自弭兵之會,中原諸侯各自相安無事。國際新秩序確立,但是這個中原共榮圈又凸顯新的問題亟待解決。楚新晉令尹公子圍也想在國際上露露頭角,宣傳知名度,便向趙武提出晉楚攜手再盟諸侯。趙武欣然同意。公元前541年,趙武在祁午、樂王鮒的陪同下如約趕往鄭之虢邑。

蓄意奪盟讓晉人至今耿耿於懷。會盟前,祁午就此事向趙武獻計:\"弭兵會盟,我們吃了虧。昔楚成王、屈建尚且玩陰,楚莊王都不講理,更不用說這位糙哥。若再吃虧,這可是國家之恥……您已經德昭天下,這次可要作準備啊,楚國人不講信義是有傳統的。\"

趙武自然聽懂了祁午言下之意:以彼之道,還施彼身。趙武很不屑:\"多謝您的敬告!宋之盟,子木有害人之心,我係愛人之意,故楚淩駕於晉。我以信義為本,守信義,方立於不敗之地。楚失信於諸侯,無所懼也!\"真君子,令人敬仰!楚國方麵,令尹圍與幕僚們商議:\"上次子木得逞,這回晉人定會有防備。此地比鄰晉國,我們不能硬拚。如果讓晉國先歃血,我們就劃不來了!\"

眾人正發愁,小人有小人招數,最終令尹圍想出一招釜底抽薪……第二天,鄭當國罕虎宴請各國領導,晉正卿趙武、楚令尹公子圍、宋左師向戌、齊上卿國弱、魯司馬叔孫豹、衛執政齊惡、蔡上卿公孫歸生、陳公子招以及曹、許代表如約參加。卿大夫們向天禱告,誓死維護中原共榮。

最後又到了諸侯歃血的過程,令尹圍搶先跳出來:\"算了…算了!我們今天又不是來締結盟約,隻是重溫舊日盟好。歃血這個東西容易引發爭鬥,有傷和氣。我看還是免了吧!\"爭盟本就是祁午、樂桓子受。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