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的同母弟劉荊是光武諸位皇子中比較有才能的一個,他給廢太子劉疆寫信,說他無罪被廢,應該從自己的封地東海起兵,像漢高祖那樣取天下、即皇位。劉疆接到書信後嚇壞了,馬上把信交給劉莊。劉莊沒有追究此事。後來羌人和東漢作戰,劉荊又四處活動。劉莊又讓他去封地。去了封地,他問相士,我長得像先帝,先帝三十歲當皇帝,我如今也已三十,可以起兵嗎?嚇得相士趕快告訴郡國的官員,劉荊害怕,自投監獄。劉莊又沒有追究。後來劉荊又使巫祭祀祝詛,被郡國的官吏報告,惶恐之下自殺。
光武帝與許美人所生的楚王劉英,在明帝當太子時就和明帝關係不錯。劉英結交賓客,又在封國作金龜玉鶴,刻文字為符瑞,積極準備造反。被一個叫燕廣的人告發,有司奏情要求誅殺他,劉莊不忍,隻是把他罷免流放。後來劉英自殺。劉莊發現劉英結交士人官吏的名錄,為此興了大獄,株連了很多人。[]
郭皇後生的兩個兒子劉康和劉延也在封國結交賓客,圖謀不軌,但因為不像劉荊、劉英那麼嚴重,所以隻是被削減封地。[]
限製豪強
光武中興後鑒於王莽篡位,所以對外戚還是有所限製,但同時他又利用外戚來防範宗室。在大司馬吳漢死後,光武想讓自己的小舅子陰興接任大司馬,因為大臣的反對才做罷,但死後仍然讓自己的女婿梁鬆輔政。
明帝即位後,一改光武為政時的柔道,而大刀闊斧地代之以剛猛。劉莊根據光武帝生前的意思,畫將於雲台,但對自己的嶽父馬援卻不予收入,這就給大臣們一個信號,就是自己要限製和約束外戚。而且,他在位時,他的三個大舅子、小舅子馬廖,馬光,馬防都位不過九卿。
隨後他就開始處理外戚和豪強們,功臣、大司空竇融不善於約束自己的家人和子弟,結果子孫多不法。竇融從兄子竇林坐欺罔及臧罪,下獄死。竇融的長子也是光武的附馬竇穆因為封地離六安國比較近,就想占據六安,於是假傳陰太後的旨意,讓六安侯劉盱休妻而娶自己的女兒。後來此事被明帝知道,竇穆被免官,竇氏人中,除了竇融留京,全被遷回故郡。竇融也被劉莊斥責,嚇得竇融也辭職回家養病。竇穆等後來被赦免,允許回京城居住,但明帝派人嚴格監視他們。竇穆心懷不滿,口出怨言又賄賂官吏,結果他和兩個兒子竇宣、竇勳都死在獄中。
太後陰麗華的弟弟陰就的兒子附馬陰豐,殺了公主,雖然陰太後還在,但劉莊也不徇私情,將陰豐殺死,陰就夫婦也自殺。
劉莊又以“怨望、縣飛書誹謗”為由殺了河西功臣梁統的兒子同時也是自己姐夫的梁鬆。
經濟
治理水患
漢明帝的重要政績,是任用王景治理黃河和汴渠。西漢平帝時,黃河、汴渠決口泛濫,其後戰亂發生,一直沒有整治。劉秀曾想修建堤防,但因天下初定,國力負擔不了如此浩大的工程,而當時危害並不顯著,因此作罷。明帝時,人口日益增多,決溢的黃河、汴渠危害日益嚴重,中原百姓治河的呼聲越來越高。
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明帝決意解決這個問題,此時,有人向他推薦了王景。王景是樂浪郡(今朝鮮平壤一帶)人,博覽群書,知識廣博,對水利工程頗有研究。明帝詢問治水的各種難題,王景分析利害,應對敏捷,明帝“善之”,賜給他《山海經》、《河渠書》、《禹貢圖》等。
同年夏天,明帝征集數十萬士卒、民夫,派王景治水。王景“乃商度地勢,鑿山阜,破砥磧,直截溝澗,防遏衝要,疏決壅積”,修築了從滎陽到千乘海口1000多裡的黃河大堤。這次治水非常成功,後人有“王景治河千年無患”之說,此後900多年,黃河沒有改道,決溢次數也不多,積患已久的黃河問題得到徹底解決。
供應尚書台
漢明帝常夜巡尚書台,看見尚書郎藥崧半夜吃糟糠充饑,沒有被子,枕著桌子睡。劉莊龍心大慟,立即下詔:今後尚書台官員值夜,均由朝廷供應夜宵和早餐,並提供被褥枕頭,以及女侍史兩名聽候調遣。[][
文化
興辦教育,接收外國留學生
劉莊崇尚儒學,即位後親自講經,群儒雲集,在洛陽圜橋門觀看、聽講的人數,“蓋億萬計”。[]他還命令皇太子、諸侯王及大臣子弟功臣子弟,都要讀經。
永平九年(公元66年),漢明帝又為外戚樊氏、郭氏、陰氏、馬氏諸子弟在南宮創辦學校,號稱“四姓小侯學”。同時設立五經師(教授五經的學官),聘任高明的經師傳道授業。於是,期門、羽林的守衛士兵全都通達孝經;就連匈奴單於也派遣自己的王子們來到東漢都城洛陽留學,這是史上第一批外邦留學生,[《後漢書》讚曰:“濟濟乎,洋洋乎,盛於永平矣!”[]
恢複冕服,定型漢服
秦始皇即位,廢除冕服製度,郊祀之服皆穿戴袀玄。西漢沿用秦朝舊製,亦服用袀玄。直到東漢時期,漢顯宗(漢明帝)即位後首次服用旒冕,恢複了冕旒製度;[33]並為漢服修補定型,確立了漢服的最終完整體係。[]
劉莊親自與東平王劉蒼討論,製定了祭祀天地和祖先的儀式,按等級建立了一套天子王侯百官的車服製度。周禮冕服製度即在永平二年(公元59年)恢複。[]
永平二年(公元59年),首次詔令有司參照《周官》、《禮記》、《尚書·皋陶篇》等古籍恢複冕旒製度,並作出定製:冕板皆廣七寸,長一尺二寸,前圓後方,冕板頂部為玄黑色,冕板裡部為朱綠色,前垂四寸,後垂三寸。天子係白玉珠為十二旒,以其綬的顏色作組纓。三公諸侯為七旒,青玉為珠;卿大夫為五旒,黑玉為珠。皆有前無後,各用其綬的顏色作組纓,旁垂黈纊。祭祀天地、宗廟、明堂時,則戴上冕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