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3章 漢48(1 / 2)

漢高祖統治不到十年,他的主要貢獻是鞏固王朝。他試圖擊退匈奴,但被擊敗,被迫每年進貢安撫他們。他以儒家的原則統治,改變了舊的法家製度。漢高祖於公元前197年去世。他的兒子惠帝不過是個傀儡,當時中國真正的統治者是劉邦的妻子呂皇後。三年後惠帝駕崩,呂皇後繼位。公元前179年她去世時,漢文帝繼位。他繼承了他祖先的高度成功的政策,中國在這個時期是和平與繁榮的。人口大幅度增長,工商業發達。漢景帝接替了漢文帝。他也延續了同樣的政策,沒有引入任何新東西。

這一相對和平與繁榮的時期在中國曆史上被稱為“文景之治”。公元前140年,景帝去世。他的兒子劉徹當時隻有15歲。儘管如此,他還是繼位為武帝。漢武帝是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之一。他拓寬了中國的疆域,開辟了早期的絲綢之路,發展了經濟,建立了國家對鹽、酒和大米的壟斷。他是一位能乾而雄心勃勃的統治者,他是一位嫻熟的軍事家,擁有許多能乾的將領。匈奴屢敗屢戰,向北推進。

滿洲被中國控製,印度支那直至紅河三角洲被吞並。中國還對韓國和日本施加了強大的政治和文化影響。在國內,諸侯的權力被削弱,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終於建立起來。佛教從印度傳入,為中國的文化發展做出了貢獻。

《史記》是司馬遷所著。它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部編年史,涵蓋了直到武帝在位的所有事件。漢武帝死於公元前86年。他死後,西漢開始衰落。他的戰爭耗儘了國庫,因此不得不向人民征收重稅。弱小皇帝的繼承使後,朝廷受到了宦官,太監的影響。最後,在公元9年,篡位者王莽奪取政權,建立了新王朝【新朝】。

新朝公元9-23年王莽篡位後,開始了廣泛的改革。他將黃金產業國有化,並希望減少上層貴族的權力,以有利於平民。這為招來了敵意,並造成他的垮台。自然災害襲來,人民起義。麵對上層和下層的反對,倒黴的王莽於公元23年被綠林叛軍廢黜並殺害。

東漢公元25-220年王莽死後,劉氏起兵征戰長安。經過幾年的戰鬥,他恢複了國家的秩序,並即位為皇帝光武帝。都城東遷洛陽,故名“東漢”。新皇帝麵臨著艱巨的挑戰。中國深陷貧困,西漢大部分基礎設施都因戰爭而成為廢墟。他的反應是讓士兵和農民從事建設灌溉係統和恢複國家所需的其他基本必需品的工作。農業因此迅速複蘇,國家開始複蘇。

在政治上,宦官的影響力被削弱了,並且選擇了能乾的官員來幫助他。在軍事上,匈奴再次被擊退,帝國的邊界得到鞏固。光武帝在位32年,於公元58年駕崩。他後麵繼位的都是能乾的人,繼續他的政策並鞏固了他的統治。中國再次繁榮,並進行了軍事行動。

收複西域(中亞),絲綢之路重新開啟。在文化和科學上,東漢的成就超過了西漢。紙被發明了,地震儀也被發明了。據報道,麻醉是在醫療手術中首次使用。東漢中葉起,王朝開始衰落。軟弱的皇帝或幼小的皇帝被太監和有權勢的朝廷官員以自己的方式操縱,而稅收負擔沉重的農民起義。

其中最突出的是黃巾起義,有數十萬追隨者。強大的地區軍閥占領了帝國的大部分地區,中央集權迅速瓦解。後來的漢帝都是傀儡,強大的董卓和後來的曹操登上曆史舞台。董卓於192年被暗殺;曹操建立魏國。眾多派係爭奪控製權,但最終出現了三大競爭者:魏國,東吳,蜀漢。公元220年,末代皇帝漢獻帝退位,結束了400年的漢朝,開啟了中國的三國時代。

漢朝哦疆域約609萬平方公裡。漢朝在漢武帝時期,大規模開邊拓土,於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派衛青北擊匈奴,收複河套置朔方郡、五原郡。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出隴西擊滅居於河西走廊的匈奴部落,以其地設武威郡、酒泉郡,後又分出張掖郡、敦煌郡。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攻滅南越國並進占海南島,於該地設設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址、九真、日南、珠厓、儋耳九郡。又平西南夷設武都、牂柯、越巂、沈黎、文山五郡。

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吞並滇國置益州郡,將西南邊境推至雲南哀牢山和高黎貢山。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滅亡衛滿朝鮮設樂浪、臨屯、玄菟、真番四郡,自此奠定漢地基本範圍;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又修建外長城之光祿塞、居延塞,將北疆推進至戈壁沙漠一帶。漢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在西域烏壘城置西域都護府,正式將西域納入版圖。全盛時期漢朝真正疆域達到了609萬平方公裡以上。

漢朝(公元前202年-8年,公元25年-220年)是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主要分為西漢、東漢時期,共曆29帝,享國四百零五年。漢朝是中國曆史上強盛的時代之一。秦末天下大亂,劉邦在推翻秦朝後被封為漢王。公元前202年,楚漢之爭獲勝後稱帝建立漢朝,史稱西漢;定都長安。公元8年,王莽廢西漢末帝,定都常安,史稱新朝,西漢滅亡。公元25年,劉秀統一天下後,仍沿用漢作為國號,史稱東漢。

定都洛陽,統一天下後息兵養民,史稱“光武中興”;漢明帝、漢章帝沿襲輕徭薄賦,開創“明章之治”;漢和帝繼位後大破北匈奴、收複西域,開創“永元之隆”,東漢國力達到極盛。漢朝和約略同時期歐洲的羅馬帝國並列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及強大帝國。兩漢時期奠定漢地範圍,極盛時東並朝鮮、南包越南、西逾蔥嶺、北達戈壁,國土麵積約達609萬平方公裡。公元2年,西漢全國人口達六千餘萬,占當時世界的三分之一漢朝麵積最大是在公元前49年的漢宣帝末期到漢元帝初期達到2560萬平方公裡漢朝疆域麵積大約為609萬平方公裡[]

政治

三公九卿漢承秦製,“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國,綠綬”,到了漢惠帝、呂後時期分為左右丞相,漢文帝二年“複置一丞相”,“掌丞天子助理萬機”。其職權大抵如陳平所言:“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育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撫百姓,使卿大夫各任其職焉。”宰相的具體權力分為五個方麵:選官權、督察百官並有一定的執法權、上計考課權、總領朝議與奏事權、封駁與諫諍權。

漢武帝時期,出於加強皇權、弱化相權的目的,設立內朝逐步對相權進行削弱,並通過頻繁更換宰相以及以細事誅殺宰相來加強皇權、樹立自身對中央政權的控製。內朝的設立在完成上述目的之後,在漢武帝統治期間對外戰爭中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內朝作為一項製度其自身的就不是完善與成熟的。內朝具有根源於皇權的巨大的依附性,脫離皇帝領導,內朝不能作為一個獨立的權力機構存在。

同時,宰相不得過問內朝事務,也使得內朝成為政權內部一個相對於外朝的獨立單位。總之,從中央集權的角度來看,內朝的設立增強了皇帝對朝政的控製權,使得專製製度達到一個新的高度。使得以宰相為首的外朝逐漸退化成為一個大政方針政策的執行機構。除了丞相製度外,太尉、禦史大夫,分彆掌管軍事、政務和監察,與丞相統稱為“三公”。“三公”之下,設有掌管國家軍政和宮廷事務的“九卿”。

地方行政機構,除沿襲秦朝的郡縣製外,漢初還分封諸侯王,形成郡國交錯的局麵。郡縣官製承襲秦朝,封國官職仿照中央。縣以下的基層組織仍為鄉、裡。這樣就恢複了從中央到地方的一套統治機構。折疊選官製度漢初,官吏的來源主要有兩個:一是按軍功爵位的高低,選任各級官吏,二是選自郎官,即郎中令屬下的中郎、侍郎、郎中、議郎等。

郎官的職責是守衛宮殿和做皇帝隨從,如果經過一段時間,中央或地方官有缺額,即可由郎官中選用。軍功地主到武帝時已經沒落。郎官多出自“任子”或“貲選”,難於選拔真正的人才。因此,漢武帝即位後,為了擴大統治基礎,在除沿用上述製度外,頒行了一套新的選官製度:察舉製。漢文帝時已有“賢良”、“孝廉”之選,但未形成正式製度。武帝時,開始明文規定下來,凡丞相、列侯、刺史、守、相等推舉,經過考核,任以官職。不久又規定依人口的數量,按比例選舉,取消了資產的限製。這樣使察舉製逐步完善。

“征召”製。征召那些有一定能力而又不肯出仕的人,由武帝召見,確有才能,授予官職。與此同時相配合的還有“公車上書”之製,天下吏民上書言事,如有可取者,即以其所長,授以官職。博士弟子考試成績優異者,也可入仕。公元前124年,漢武帝采納公孫弘的建議,置五經博士弟子,每年考試,凡能通一經以上者,可補文學掌故的官缺,成績得甲等者並為郎官。武帝通過這些措施,選拔了一批有才能的人,從而進一步加強了統治機構。

法律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