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十天,破胡告檄傳到洛陽,曹丕非常高興,大笑說:“我在帷幕之內運籌帷幄,諸將在萬裡之外奮勇作戰,其相應若合符節。前後戰克獲虜,沒有如此之多的。“黃初四年(公元223年),曹仁、曹彰、賈詡先後去世。黃初五年(公元224年)四月,曹丕立太學,製五經課試之法,置春秋穀梁博士。折疊臨江觀兵黃初六年(公元225年)二月,派遣使者從許昌到沛郡詢問民間疾苦,救濟貧困者。同年,並州刺史梁習大破鮮卑軻比能。十月,曹丕行幸廣陵故城,臨江觀兵,戎卒十餘萬,旌旗數百裡。
當年大寒,水道結冰,舟不得入江,乃引還。期間,經過雍丘,到曹植處所,與曹植見麵,增其戶五百。十二月,曹丕一行從譙經過梁,派遣使者用太牢祭祀已故的漢朝太尉橋玄。
去世
黃初七年(公元226年)正月壬子,曹丕回到洛陽的宮殿。五月丙辰(6月28日)曹丕病重,詔令鎮軍大將軍陳群、中軍大將軍曹真、征東大將軍曹休、撫軍大將軍司馬懿受領遺詔,共同輔佐嗣主曹叡。讓後宮淑媛、昭儀已下的都各自歸其家。五月十七日(6月29日),曹丕去世,時年四十歲,按其生前的文告,不樹不墳,葬於首陽陵。
為政舉措
政治?政治體製在即位魏王之初,曹丕便出台兩項新政:第一項新政是廢除中常侍和小黃門,改設散騎常侍,散騎侍郎兩種官職,定員各四人,同時又宣布:嚴禁宦人乾政、宦人為官,最高隻能充任”諸署令“,從製度上鏟除宦官乾政的根源。為了傳之久遠,他還依照”國有大事則鏤於金版“的古訓,命人把上述政令鐫刻在金屬的簡策上,然後珍藏於石室之中。第二項新政是采納陳群的意見,確立九品中正製,成功緩和了曹氏與士族的關係,取得了他們的支持,為稱帝奠定基礎。他推行九品中正製後,用人權從地方收歸了中央,但也導致魏國的統治實權逐步被士族壟斷。
曹丕於黃初元年(公元220年)果斷稱帝,結束漢朝四百年統治,開創士族政治之先河。登基之後,堅持大權獨攬,設立中書省,其官員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書郎擔任的詔令文書起草之責轉由中書省官員擔任,機要之權漸移於中書省。定令婦人不得預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後,後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又不得橫受茅土之爵”。削奪藩王權利,曹魏藩王的封地時常變更,沒有治權和兵權,舉動受到嚴格監視,形同囹圄。
這個政策雖然吸取了漢朝諸侯國作亂的教訓,卻留下隱患,導致宗親勢單力薄,日後無力阻止外臣奪權。同時,曹丕整肅朝綱,於黃初二年(公元220年)頒布《日食勿劾太尉詔》,以革除無辜歸咎股肱大臣的弊端;次年(公元222年)頒發《禁誹謗詔》和《百官不得乾預郡縣詔》,以改變相互誣告與朝臣頤指的世風。[]?
消除割據
此外,曹丕在位時,還假借征吳之名,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帶的地方割據勢力,最終完成了北方的統一。漢末以來,青、徐一帶存在著以臧霸、孫觀等為首的割據勢力,他們雖歸順曹操,卻擁有獨立的地盤和兵力,曹操不得不對他們采取羈縻政策。曹操剛死,在洛陽的青、徐兵就發生騷動,曹丕采取撫而不討的策略,穩住了他們,控製了局麵;黃初三年(公元222年),曹丕以孫權不納質子為由,三路伐吳,借機剝奪了臧霸的兵權;黃初五年、六年(公元224年、公元225年),曹丕兩次親自督師伐吳,均止步於廣陵,未與吳軍交鋒,卻平息了利城兵變,徹底解決了青、徐的隱患。
因此後世推測,曹丕親征的真實目的不是伐吳,而是以此為幌子不聲不響地平定青、徐割據勢力,充分表現出他作為政治家的小心謹慎又不失堅決果斷的素質。史學家田餘慶評價說:“曹丕在廣陵之役中最終解決了青徐豪霸割據一方的問題,增進了魏國的穩定,鞏固了北方的統一,可以說是他在位七年中的一件可以稱說而又被人們忽略了的政治大事……
廣陵之役解決了青徐問題,使東方歸於一統,魏國國勢更加強大起來”。
經濟
在經濟方麵,曹丕繼續發展屯田製,施行穀帛易市,穩定社會秩序。黃初末,魏國國庫充實,累積巨萬,基本解決戰爭造成的通貨膨脹問題。同時,采取戰略防守,恢複生產。除禁令,輕關稅,禁止私仇,廣議輕刑,與民休養,使北方地區重現安定繁榮局麵。曹丕提倡節儉、薄葬,下詔禁止厚葬、淫祀。預作《終製》。
文化
?重視文教、禮樂黃初二年(公元220年),下令人口十萬以上的郡國每年察舉孝廉一人,如有特彆優秀的人才,可以不受戶口限製。黃初三年(公元222年),又頒布《取士勿限年詔》,以打破年齡界線,提出無論老幼隻要“儒通經術,吏達文法”都可試用的用人之法。黃初四年(223年),在原來漢室樂舞的基礎上製禮作樂,朝堂之上宗廟之中演奏起正世樂、迎靈樂、武頌樂、昭業樂、鳳翔舞、靈應舞、武頌舞、大昭舞、大武舞。黃初五年(224年),封孔子後人孔羨為宗聖侯,享食邑百戶,重修孔廟,在各地大興儒學,立太學,置五經課試之法,設立春秋穀梁博士。曹丕的這些舉措,在短期內使封建正統文化複興。折疊軍事曹丕在位六年,統治期間,曹魏國力進一步增加,版圖得以擴大。?與諸胡曹丕在擔任魏王時,令蘇則平定武威三種胡、酒泉和張掖的叛亂;稱帝之後,命曹真督軍大破羌胡聯軍,平定河西,遣使複通西域,恢複了中原王朝在西域的統治,並設置了西域長史府。因北狄強盛,侵擾邊塞,於是曹丕任命田豫為持節、護烏丸校尉,牽招、解俊同為護鮮卑校尉,田豫、牽招、梁習等將領在北疆表現出彩,多次擊敗鮮卑。?與蜀漢曹丕在延康元年(220年)命夏侯尚、徐晃招降蜀漢宜都太守孟達,大破劉備義子劉封,收複上庸三郡。?與孫吳孫權曾向魏稱臣,接受吳王封號。經過多次斡旋,魏吳最終走向敵對,曹丕三次親征東吳,均沒有取得太大的效果。折疊編輯本段曆史評價折疊三國曹植:祥惟聖賢,歧嶷幼齡。研幾六典,學不過庭;潛心無妄,抗誌清冥。才秀藻朗,如玉之瑩。卞蘭:研精典籍,留意篇章,覽照幽微,才不世出,稟聰睿之絕性,體明達之殊風,慈孝發於自然,仁恕洽於無外。是以武夫懷恩,文士歸德。竊見所作典論,及諸賦頌,逸句爛然,沈思泉湧,華藻雲浮,聽之忘味,奉讀無倦。折疊兩晉南北朝陳壽: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強識,才藝兼該;若加之曠大之度,勵以公平之誠,邁誌存道,克廣德心,則古之賢主,何遠之有哉!葛洪:自建安之後,魏之武文,送終之製,務在儉薄,此則墨子之道,有可行矣。
劉勰:魏文之才,洋洋清綺,舊談抑,之謂去植千裡。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詩麗而表逸;子桓慮詳而力援,故不競於先鳴。而樂府清越,《典論》辯要,選用短長,亦無懵焉。但俗情抑揚,雷同一響,遂令文帝以位尊減才,思王以勢窘益價,未為篤論也。垣榮祖:昔曹操、曹丕上馬橫槊,下馬談論,此於天下可不負飲矣!折疊隋唐五代《陳思王廟碑》:魏高祖文皇帝,紹即四海,光澤五都,負彰魈茫朝宗萬國,允文允武,庶績鹹熙,正踐升平,時稱寧晏。王勃:文帝富裕春秋,光應禪讓,臨朝恭儉,博覽墳典,文質彬彬,庶幾君子者矣。郝處俊:昔魏文帝著令,雖有幼主,不許皇後臨朝,所以杜禍亂之萌也。劉知幾:文帝臨戎不武,為國好奢,忍害賢良,疏忌骨肉。
張說:周文王之為太子也,崇禮不倦;魏文帝之在青宮也,好古無怠,博覽史籍,激揚令聞,取高前代,垂名不朽。王鍇:文帝八歲能屬文,博覽古今,貫穿經史。及居帝位,益尚謙和。坐不廢書,手不釋卷。折疊宋明陳亮:至於欲使當時累息之民得闊步高談無危懼之心,未嘗不為之三複也,於是時吳蜀爭帝,中國庶幾乎息肩矣,是以在位七年而諡曰文也。郝經:丕特負贓胠篋之盜。操死丕直取,自以為可也,乃從容禪讓,自以為舜、禹複出,其自欺也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