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髦(公元241年11月15日-公元260年6月2日),[1]字彥士,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文帝曹丕之孫,東海王曹霖之子,曹魏第四位皇帝。
曹髦少而好學,即位後曾多次幸太學,向諸儒問學。在與諸儒討論《易》《尚書》《禮記》等經典時,屢屢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正元二年(公元255年),司馬師去世,其弟司馬昭執政。隨年齡增長,曹髦漸不滿司馬昭擅權,欲以武力鏟除司馬氏,恢複皇權。甘露五年(公元260年)五月,召集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等商議,慷慨陳詞:“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與卿等自出討之。”王沈、王業奔告司馬昭,司馬昭調兵以備。曹髦親率衛士、奴仆數百人,擂鼓往攻司馬昭,途中與司馬昭心腹賈充所率軍隊相遇交戰,曹髦身先士卒,被賈充麾下騎督成倅之弟、太子舍人成濟所殺。
曹髦擅長詩文,創製了九言詩,傳世文章有《傷魂賦並序》《顏子論》等。偏好儒學,有著很高的文學才情,對太學就經義提出若乾問題,另著有《春秋左氏傳音》(失傳)。[]自幼聰穎,好學,工書,善畫,“其人物故實,獨高魏代”。史籍載其畫跡,有《祖二疏圖》《於陵仲子像》《盜蹠圖》《新牛放雞犬圖》《黃河流勢圖》等。據唐李嗣真《續畫品錄》,列為中品。[]裴鬆之《三國誌注》引《魏氏春秋》說,司馬氏黨羽鐘會曾對司馬師論及曹髦,言其“才同陳思(曹植),武類太祖(曹操)”。
三國最剛烈的傀儡皇帝,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就是說的曹髦。
曹髦生於正始二年九月乙未日(公元241年11月15日)。
正始五年(公元244年),被封為郯縣高貴鄉公。
嘉平二年十二月,其父曹霖去世。
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司馬懿鎮壓王淩後,將曹魏宗室王公均置於鄴城以便監視,[]一說曹髦亦被移置鄴城。[]曹髦從小好學,才慧早成,有祖父曹丕的風範。
正元元年(公元254年),司馬師廢掉魏帝曹芳,打算推立曹操之子、彭城王曹據為帝;當時曹髦是魏文帝曹丕在世諸孫中的庶長孫、東海王曹霖的在世庶出長子。[7]郭太後以擔憂魏明帝曹叡絕嗣和輩分為理由執意要求,最終立高貴鄉公曹髦為大魏皇帝,同年十月四日,他到達京都洛陽北郊邙山的玄武館。群臣奏請他住在前殿,曹髦回答說前殿乃先帝寢殿,不敢越禮,於是暫住在西廂房中。群臣又奏請以天子之禮迎他入京,仍不同意。
五日,曹髦正式進入京都洛陽,文武百官都到西掖門南拜迎,曹髦見狀也趕緊下車答拜百官。司禮官奏說:“按禮儀您為天子,不必答拜臣下。”曹髦回答:“眼下我也是彆人的臣子啊!”遂對群臣答拜還禮。到止車門,曹髦也要和群臣一樣下車步行。左右皆勸阻:“按慣例您可以一直乘車進去。”他說道:“我被皇太後征召而來,至於安排我做什麼現在還說不準呢!”還是下車和群臣一樣步行到太極東堂。皇太後在那裡會見了他。當天他便在太極前殿正式登基稱帝,參與典禮的百官都很高興。
曹髦下詔說:“本朝三位先帝英明聖賢,順天命而受帝位。但齊王曹芳在承嗣皇位後肆意妄行,不循禮法,以至失去了作為君王應有的仁德。郭太後以國家為重,接受輔政朝臣們的建議,把我召來京都取代失德於天下的齊王。想我本人年紀輕輕,便置身於諸多王公朝臣之上,確實讓人深感不安,惟恐自己不能嗣守祖先創立的江山弘業,完成中興魏室、統一天下的重任,每念及此,我都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幸有朝中諸公給我以肱股之輔,鎮守四方的將帥給我以有力的扶持,我憑仗先祖先父的這些有德之臣,定可以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達到天下太平的目的。
聽聖賢說作為一國之主的人,應該是德厚如同天地,恩澤遍及四海,對天下億萬臣民先以關懷慈愛為本,示之以好惡,然後再從天子百官開始為百姓作出好榜樣,使他們懂得怎樣去守禮法,行大義。我雖然沒有太多的仁德,也不能深悟這種道理,隻願與天下賢者共同朝這個方向努力。《尚書》上不是說麼:君王對百姓施以恩澤,百姓是會深深感激難以忘懷的。”接著,大赦天下,改齊王曹芳嘉平年號為正元,又下令削減天子的車馬服飾和後宮費用,並罷除宮廷及官府中的無用之物。
正元元年(公元254年)十月七日,曹髦派身邊的一批侍從官員到國內各地巡視,代表天子了解各地人情世故,慰問地方官員和百姓,同時調查有無冤案和官員失職的情況。八日,授予大將軍司馬師統領全國兵馬及京師內外諸軍的權力,並許大將軍朝拜時不必小步快走以表示對天子的尊敬,向君王奏事時隻稱官職不直呼姓名,還可以穿鞋佩劍上殿。十三日,鄴城某水井中出現黃龍。十九日,曹髦命禮官評定在廢立天子過程中出謀獻策的公卿朝臣們的功勞,並按功績大小給予不同程度的獎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