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7章 魏15(1 / 2)

魏收:曹植信魏世之英,陸機則晉朝之秀,雖同時並列,分途爭遠[19]。

謝靈運: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鬥。

隋唐

王通:陳思王可謂達理者也。以天下讓,時人莫之知也。

房玄齡:逮乎當塗基命,文宗蔚起,三祖葉其高韻,七子分其麗則,《翰林》總其菁華,《典論》詳其藻絢,彬蔚之美,競爽當年。獨彼陳王,思風遒舉,備乎典奧,懸諸日月[20]。

駱賓王:1河朔詞人,王、劉為稱首;洛陽才子,潘、左為先覺。若乃子建之牢籠群彥,士衡之籍甚當時,並文苑之羽儀,詩人之龜鏡。2文昌隱隱皇城裡,由來奕奕多才子。潘陸詞鋒駱驛飛,張曹翰苑縱橫起。

李白:曹植為建安之雄才,惟堪捧駕。天下豪俊,翕然趨風,白之不敏,竊慕高論。

杜甫:1曹植休前輩,張芝更後身。2子建文筆壯,河間經術存。3賦料楊雄敵,詩看子建親。

崔佑甫:曹、劉之氣奮以舉,潘、陸之詞縟而麗。過此以往,未之或知。

兩宋

兩宋

歐陽修:蓋詩者,樂之苗裔與。漢之蘇、李,魏之曹、劉,得其正始。

張戒:子建詩,微婉之情,灑落之韻,抑揚頓挫之氣,固不可以優劣論也。古今詩人推陳王及古詩第一,此乃不易之論。

葉適:自魏至隋唐,曹植、陸機為文士之冠。植波瀾闊而工不逮機。植猶有漢餘體,機則格卑氣弱,雖杼軸自成,遂與古人隔絕,至使筆墨道度數百年,可歎也!

劉克莊:曹植以蓋代之才,它人猶愛之,況於父乎。使其少加智巧,奪嫡猶反手爾。植素無此念,深自斂退,雖丁儀等坐誅,辭不連植。黃初之世,數有貶削,方且作詩責躬,上表求自試。兄不見察,而不敢廢恭順之義,卒以此自全,可謂仁且智矣。文中子曰:至哉思王,以天下讓。真篤論也。

方回:萬人為翰墨,無一曹思王。萬人握乾殳,無一關雲長。

明清

李夢陽:嗟乎植!其音宛,其情危,其言憤切而有餘悲,殆處危疑之際者乎!

鐘敬伯:”子建七步成章,聰明賈禍,非生才之意,乃小才之過,不可以以此致憾造物。“[21]

胡應麟:三曹,魏武太質,子桓樂府詩十餘篇佳,餘皆非陳思比。

王世貞:1曹公莽莽,古直悲涼。子桓小藻,自是樂府本色。子建天才流麗,雖譽冠古今,而實遜父兄。何以故?材太高,辭太華。2子建謁帝承明廬、明月照高樓,非鄴中諸子可及,仲宣、公乾遠在下風[22]。

王世懋:古人雲:“秀色若可餐也。”餘謂此言惟毛嬙、西施、昭君、太真、曹植、謝朓、李白、王維可以當之。

徐世溥:子建詩雖獨步七子,東坡文雖雄視百代,然終不以孟德明允、蒼茫、渾健,自有開創之象。

王夫之:曹子建鋪排整飾,立階級以賺人升堂,用此致諸趨赴之客,容易成名,伸紙揮毫,雷同一律。子桓精思逸韻,以絕人攀躋,故人不樂從,反為所掩。子建以是壓倒阿兄,奪其名譽。實則子桓天才駿發,豈子建所能壓倒耶?曹子建之於子桓,有仙凡之隔,而人稱子建,不知有子桓,俗論大抵如此。

馮班:千古詩人,唯子美可配陳思王。

王士禎:漢魏以來,二千餘年間,以詩名其家者眾矣。顧所號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蘇子瞻三人而已。

李光地:魏之人物,惟曹子建耳,仲達輩不足道也。江東人物,惟周公瑾,次魯子敬,餘不足道也。

陳祚明:子建既擅淩厲之才,兼饒藻組之學,故風雅獨絕。不甚法孟德之健筆,而窮態極變,魄力厚於子桓。要之,三曹固各成絕技,使後人攀仰莫及。

丁晏:1詩自三百篇十九首以來,漢以後正軌顓門,首推子建。洵詩人之冠冕,樂府之津源也。2其所見甚大,不僅以詩人目之。即以詩論,根乎學問,本乎性情,為建安七子之冠。後人不易學,抑亦不能學也。

成書倬:魏詩至子建始盛,武帝雄才而失之粗,子桓雅秀而傷於弱;風雅當家,詩人本色,斷推此君。

近代

王闓運:看船山詩話,甚詆子建,可雲有膽,然知其詩境不能高也,不離乎空靈妙寂而已。

黃節:陳王該國風之變,發樂府之奇,驅屈宋之辭,析楊馬之賦而為詩,六代以前,莫大乎陳王矣。

顧實:曹植乃魏文學之巨擘,上接漢代,下通晉、宋、齊、梁、陳、隋而獨步之高才也。唐代李白、杜甫諸賢,莫不師其風骨。

曹熊(生卒年不詳),字子威,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時期曹魏宗室,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曹彰、曹植同母弟,母為武宣皇後卞氏。

體弱多病,英年早逝。曹魏建立後,追贈東平公。魏明帝太和三年,追封蕭王,諡號為懷。

曹熊,字子威。曹操之子,與曹丕、曹彰、曹植同為卞氏所生,早年去世。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