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8章 晉1(2 / 2)

。以後,他還選用了一批原在蜀漢政府任職的人,其中包括著名的學者譙周、文立等人以及諸葛亮的孫子諸葛京113

。89

泰始四年(268年)正月,司馬炎批準頒行新律《泰始律》。該律成為了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法典(具體內容參見“為政舉措-政治-創製晉律”部分)。在頒行新律的同時,司馬炎卻未能采納杜預建議實行的考課製度“六年黜陟法”,以避免損害士族的利益,維護司馬氏的統治。89

一統全國

籌劃滅吳

泰始四年(268年)九月,司馬炎成功解除了鎮戍淮南、久著威名的大司馬石苞的兵權,並準備進行較長遠的戰略安排。當時,江東的吳國在暴君孫皓的統治之下,早已危機四伏。這一有利形勢為西晉滅吳統一全國提供了可能。司馬炎決心加強對南線的軍事部署,著手進行滅吳的準備工作。泰始五年(269年),他命才識出眾的尚書左仆射羊祜都督荊州諸軍事,坐鎮襄陽;把鎮東將軍衛瓘從徐州調往青州,改派叔父司馬伷為都督徐州諸軍事、鎮守下邳。89

羊祜雖然不是司馬氏的宗室,但卻是司馬師的內弟、西晉皇室的重要外戚。晉國初建,羊祜曾與荀勖共掌機密,後又為中領軍。司馬炎受禪後,他以尚書左仆射之職兼衛將軍,仍是執兵之要,事兼內外。羊祜到襄陽後,努力安定民心,減輕賦稅,采取各種辦法,加強軍事物資的儲備,使晉吳對峙的局麵不斷向有利於西晉方麵轉化。89

河西之亂與朝內鬥爭

主詞條:秦涼之變

漢魏之際,鮮卑拓跋族的一支由部落酋長禿發匹孤率領,從塞北遷到了河西,曆史上把這支鮮卑人稱作河西鮮卑。到西晉建立以後,司馬炎擔心勢力不斷增強的河西鮮卑不易駕馭,特地從雍、涼、梁三州中分出隴西、南安、天水、略陽、武都和陰平六郡,組成秦州,把在西部頗有能名的胡烈委任為秦州刺史,以達到鎮撫目的。89

而河西鮮卑的反叛是因受到統治者歧視引起的。在滅亡蜀漢的戰鬥中,涼州兵立有大功。戰後論功行賞,五千鮮卑健兒沒有得到公平的賞賜,遂在其首領禿發樹機能的帶領下,於泰始六年(270年)六月起兵反晉,胡烈前往鎮壓,兵敗身死。殺死胡烈後,禿發樹機能又嚇退坐鎮長安的扶風王司馬亮派來援救秦州的大軍。89

河西敗報傳來,司馬炎非常震恐。他免去司馬亮都督秦、涼州諸軍事的職務,改派汝陰王司馬駿接替他鎮守關中。司馬炎又任命尚書石鑒都督秦州諸軍事,負責平定河西鮮卑動亂。石鑒到達秦州,強令與他有芥蒂的新任秦州刺史杜預出兵,遭到對方的拒絕。杜預向石鑒提出比較穩妥的攻戰方案,石鑒不予采納。他一麵逮捕杜預,一麵親自帶兵與禿發樹機能交戰,結果仍大敗而歸。

禿發樹機能的兵力越戰越強,周圍地區的少數民族受到鼓舞紛紛舉兵反晉。泰始七年(271年)四月,涼州的北地胡人起兵,與禿發樹機能合謀襲擊金城郡(今甘肅蘭州西),將涼州刺史牽弘誘至青山擊殺。89

禿發樹機能後又殺涼州刺史蘇愉於金山(今甘肅山丹南)。101

西方戰事日趨緊張,司馬炎深感憂慮。侍中任愷建議安排像賈充這樣有威望有智謀的人親自掛帥,戰亂才能平息。司馬炎隨即任命賈充都督秦、涼二州諸軍事,開赴西部戰場。當時,賈充官任侍中、尚書令、車騎將軍,是朝內最有權勢的臣下。任愷等厭惡賈充的為人,推薦賈充西行,目的是使他遠離朝廷。賈充不願此行,求計於荀勖。荀勖勸他與太子司馬衷結親。於是賈充等人買通了皇後楊豔,又在司馬炎麵前大造輿論,終於使其答應了以賈充之女賈南風成為太子妃的親事。礙於親家的麵子,司馬炎就不再提及掛帥之事,賈充得以免去西征之苦。

89

當時朝中因任愷和賈充的鬥爭逐步分成了兩派,形成朋黨之爭。司馬炎試圖令他們和好,二人表麵上互相敬重,內心卻對對方極度不滿,“結怨愈深”。後來,賈充得到人獻計,故意在司馬炎麵前稱讚任愷,推薦任愷處理選官事務,使其被任命為吏部尚書。任愷事務繁忙,難以與司馬炎見麵。賈充及其黨羽多番誣陷和中傷任愷,令他多次被免官,難膺高位。

鹹寧三年(277年),河西局勢更加惡化,猛將文鴦臨危受命,一度率涼、秦、雍州三州之軍大破禿發樹機能,使河西鮮卑實力大損

102

。但僅過一年,禿發樹機能就命部將若羅拔能在武威大破晉軍,涼州刺史楊欣戰死。禿發樹機能起兵九年,相繼斬殺秦、涼二州四位刺史,威震天下,仆射李憙請發兵征討,但朝議都以為出兵重事,鮮卑不足以憂慮。到鹹寧五年(279年),禿發樹機能乘勝攻陷涼州治所武威城。司馬炎非常後悔,臨朝哀歎說:“誰能為我討伐這個叛胡?”在宮中宿衛的司馬督馬隆請命而往,當即被拜為武威太守、討虜護軍。在司馬炎的支持下,馬隆自選士兵、武器,僅率三千五百勇士西征。馬隆率眾渡過溫水後,與禿發樹機能部數萬人對戰,轉行一千餘裡,最終在同年十二月的決戰中斬殺禿發樹機能,平定涼州

89

諸王就國與南征平吳

主詞條:晉滅吳之戰

就在涼州發生動亂的同時,在南方主持荊州軍事的羊祜也遇到強硬的對手:東吳西線軍事的主帥已由吳國名將陸遜之子陸抗出任。陸抗上任不久,便攻破西陵(今湖北宜昌),將獻城降晉的步闡擊殺,並打敗羊祜等率領的援軍。羊祜知道滅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遂一麵繼續積蓄力量,一麵以信義對東吳邊界軍民施加影響,等待時機。89

泰始十年(274年),陸抗病死,東吳西線的防禦能力明顯下降。羊祜開始籌劃南進的軍事部署和作戰方案。鹹寧二年(276年)十月,羊祜給司馬炎上表,請求伐吳。羊祜認為,西晉滅吳的條件比當時滅蜀的條件遠為成熟,隻要司馬炎肯下決心,平吳是不成問題的。但羊祜的建議僅得到了度支尚書杜預、中書令張華的支持,其餘朝臣多有不同看法,尤其是賈充、荀勖、馮紞對伐吳堅決反對。他們以秦涼動亂尚未平定為理由,極力阻撓南進。羊祜再次上表陳述早日發兵的原因,然終未能獲得司馬炎的同意。

司馬炎不能下定滅吳的決心,除因西部動亂外,還與他分封諸王以屏衛皇室的計劃沒有完全實現的因素有關。自泰始分封以來,司馬炎沒有認真要求諸王就國,多數宗王留官或留居洛陽,也有部分宗王出任都督。鹹寧三年(277年)七月,司馬炎接受衛將軍楊珧等人的建議,才開始命令諸王就國(關於這部分內容,參見“為政舉措-政治-大封宗室與諸王就國”部分)。89

鹹寧四年(278年)六月,羊祜病重,要求入朝麵陳滅吳大計。司馬炎允許他乘車上殿,不行參拜之禮,對於他的意見也表示願意聽取。後來,羊祜在病榻上要前來探病的張華轉告司馬炎說:吳主孫皓暴虐異常,如今出兵可以一舉成功。如果孫皓死掉,吳國另立有為新主,我們再有雄師百萬,也難渡長江天險了。羊祜的話,確實對司馬炎震動很大。他要求羊祜臥護諸將,帶病出征。羊祜表示,滅吳戰爭不一定非他指揮不可,他可以推薦一個能夠勝任這一職務的人選。當年十一月,羊祜病故。臨終前他舉杜預代替自己。

當杜預奉詔以鎮南大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的職務到達襄陽後,以離間計誘使孫皓撤換了對晉軍有威脅力的西陵總督張政。孫皓在臨戰之前的將帥移易,造成以後西線吳軍的迅速崩潰。經過一段時間部署之後,鹹寧五年(279年)八月,杜預向司馬炎上表請求伐吳。司馬炎答應次年準備出兵,但杜預反對說,東吳西部的兵力已調空,這是大舉進攻的最好時機,如果給孫皓以喘息時機,很可能要功虧一簣。這時,在益州積極準備滅吳、大造艦船已有七年的益州刺史王濬也上書請戰,請求司馬炎切勿坐失良機。司馬炎被他們說服,開始傾向及早伐吳。但是一到賈充等人搬出種種理由反對時,他又遲遲疑疑下不了決心。最後,在中書令張華的堅決支持下,司馬炎終於同意立即對吳采取軍事行動。這時,賈充等人聽到消息又趕來爭吵,惹得司馬炎發起火來,他們才不敢再唱反調。89

鹹寧五年(279年)十一月,司馬炎命令張華為度支尚書,主持滅吳大局,掌管漕運糧餉。同時,他發布詔書,下令以二十萬大軍兵分六路,大舉進攻吳國:

鎮東將軍司馬伷出塗中(今安徽滁河流域);

安東將軍王渾出江西(今安徽長江以西);

建威將軍王戎出武昌;

平南將軍胡奮出夏口;

鎮南大將軍杜預出江陵;

龍驤將軍王濬、巴東監軍唐彬率巴蜀水軍,順江而下。

在主帥的人選上,司馬炎出乎意料的選定了一向反對此次用兵的重臣賈充出任“使持節、假黃鉞、大都督”。賈充擔心伐吳不利,一再以年老、難堪大任為由上表推辭。司馬炎威脅說:“君不行,吾便自出。”賈充隻得承命。

9

太康元年(280年)年初,南下滅吳的晉軍所向披靡。杜預攻克江陵,橫掃沅、湘、交、廣諸州,王渾渡過橫江,胡奮拿下江安。王濬率領的水師連破吳人的橫江鐵索和水麵鐵錐,搗毀沿江險關隘口,先與胡奮、王戎等軍陷落夏口、武昌,繼而長驅東進,直指吳都建鄴(今江蘇南京)。與此同時,王渾的大軍也到達了江北。孫皓派出的軍隊皆被晉軍擊敗,丞相張悌等人戰死。這年三月,王濬攻入石頭城。孫皓無計可施,“麵縛輿櫬”,向晉軍投降。至此,吳國滅亡,三國鼎立後的吳、晉兩國對峙的局麵結束,全國重歸一統。

當孫皓投降的消息傳到洛陽時,舉朝慶賀。司馬炎拿起酒杯,追念羊祜當年為經營平吳戰爭耗儘心血,不由得潸然淚下,說道:“這都是羊太傅的功績啊!”108

南下將士在前方浴血奮戰,遠離前線的主帥賈充卻上表稱東吳不易平定,要求司馬炎班師回朝,還要求將張華腰斬。荀勖也隨聲附和。就在這時,平吳的捷報進京,賈充醜態畢露。司馬炎絲毫沒有責怪賈充的意思,反而極力寬撫。

89

平吳後,司馬炎為穩定新征服地區的人心,封孫皓為歸命侯,賞賜大量的衣物、車乘、錢穀,還安排了一些隨降的吳國朝臣和大族為官。對於北渡的吳國將吏和百姓,他分彆給予免除賦役十年或二十年的優待。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