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王於先王奪嫡之際,因年齒尚稚,未涉權謀之深沼,兼之母族勢微,未顯於廟堂,所以在那場血雨腥風的權力洗牌中幸免罹難。
而當時的先皇為了怕屠儘兄弟落人口實,非但沒有對其清算懲戒,反倒冊封為昭王之號,恩準其留居都城,續享榮華。
甚至讓其成年後列席朝堂,參聞國政。
而當年,先皇那一帶奪嫡之爭中,幸存的諸位幼弟,或年齒尚稚,或因母族式微,或因站對了先王,所以皆被封王留於都城。
昭王身處其中,性情溫良,事君以敬,反倒並不顯眼。
至於蕭景淵後麵執掌朝堂之後,對其的印象更是聽話懦弱,偶有偏頗立馬跪地求饒的模樣。
誰曾想,不叫的狗才咬人,這昭王倒是不聲不響的做下不少事端。
事情倒是從蕭景淵執政跨越二十餘載後發生的。
當時,作為帝王,蕭景淵不僅後宮空置,也沒有任何的子嗣流於世間,為了確保皇家血脈不絕,也為了這龍柱之上不再有大臣血流成河,蕭景淵到底還是頒下了旨意。
廣召皇親國戚中那些年歲尚幼,天真爛漫的孩童彙聚於皇城之中。
而昭王的嫡孫,亦身處在被召入宮廷的孩童之列。
那孩子生的倒是眉清目秀,隻性情與昭王老好人的形象不符,過於頑劣,反倒是成為了一眾幼童中最肆意張揚的。
尤其是其言語之間,已然透露出了對皇權的覬覦之心,仿若隻待時機便可據為己有。
蕭景淵原本對這些沒有通過審核的孩童,就是讓內廷將他們送回去,隻留下幾名孩童悉心教養即可。
反倒是那張揚幼童,在拉扯間反倒大放厥詞,將一樁隱秘且耐人尋味之事當成了炫耀的資本,公之於眾。
這件事若是能壓下來倒也無所謂,可卻直接被大長公主府的聽了去,直接狀告到了禦前。
是關於早十多年就被替換下的皇商時家的一宗案件。
蕭景淵這才聽聞了一樁秘事,原來昭王府的世子妃,據說是帶著全副身家嫁入昭王府的時姝姝,竟然並非是原本的時家嫡女。
甚至這裡麵居然還有替嫁的事情發生,甚至原本的時家獨女,早已在成婚前就已經被暗害了,這昭王府的世子妃,竟然是外姓之人。
或是靠著昭王府,也或是本身心機深沉,竟然是謀奪了這般財富踏入了昭王府的大門,而昭王府對此,知之甚深。
若隻是這麼一件事情,有人訴冤,自然是要重罰那心機深沉的世子妃。可現在的情況卻並非看起來那麼的簡單,而是另有問題。
所謂的皇商,主要的職責自然是為宮廷提供各種物資,他們更像是皇室的“物資大管家”,這樣重要的地方,又豈容他人覬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