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在洛神星周邊的環繞軌道之中,除了原本建造出來的那座空間實驗室之外,另一個更大型的太空基地出現了。
空間實驗室是長條狀的,雖然足夠長,但沒有足夠的厚度和寬度。
而這座太空基地雖然沒有它長,但它是球形形狀,直徑達到了600米左右。
它上麵延伸出了眾多支架,如同紮在大球上的一根根針。
那是一個個的飛船泊位。
飛船需要補給的時候,便可以靠攏過來,將自己固定在這些支架上,然後就會有管道延伸出來,為飛船補給各種物資。
除了物資補給支架外,還有眾多的人員通道、飛船維修工位等。
這顆直徑達到了1200米的大球,內部總空間達到了約0.9立方公裡。
在最為核心的部位,是眾多巨大的,遵循嚴格隔離策略存放的罐子。
一批罐子存放的是液態甲烷、乙烷、氫氣之類的,總儲量達到了150萬立方米,總質量約80萬噸左右。
另一批罐子存放的是純氧,總儲量達到了100萬立方米,總質量約110萬噸。
這兩項最重要的物資儲備之外,便是眾多的飛船零部件、維修工具、炮彈、子彈、導彈、發電機、各種設備等的存放空間,以及密密麻麻,極為複雜的內部通道。
同時,它也具備李青鬆截止到現在為止最為猛烈的火力和最為強大的防禦力。
它的全部外殼都采取了特種防彈鋼製作,平均厚度達到了100mm,其後還有緩衝層、阻滯層、纖維層等,總厚度高達300mm。
除非用炮彈轟,否則就算用機槍連續射擊,都打不穿它的防禦。
除了厚重的外殼之外,它上麵還裝備了多種多樣的武器設施。
單單是高射速機槍,上麵就裝備了1500把,機炮也有200門,星際導彈發射架有200個。
它上麵還裝備有20台李青鬆最新研製的高精度雷達,全天候不間斷的掃描周邊整個空域。
並且,李青鬆還打算一旦有戰鬥發生,就立刻在這座太空基地周邊布設上至少100艘戰艦作為保護。
這一整套措施下來,已經是李青鬆能做到的防護力極限。
如果連這都保不住這座基地,那也沒有辦法。
這是李青鬆在這兩年裡完成的第一項工作。
第二項工作則是,李青鬆終於組建了自己的第一支太空戰艦艦隊。
一百多萬名克隆體拚死拚活的工作,上千座龐大基地和工廠日夜轟鳴,在洛神星那充沛的物資支撐之下,李青鬆終於造出了足足500艘水星級戰艦!
此刻,它們便停泊在一號太空基地周邊,拱衛著它,伴隨著它一同飛行。
機槍,機炮,導彈,雷達,光學觀測設備,光學定位設備……
種種作戰裝備,讓這支艦隊看起來殺氣騰騰,威風凜凜。
眾多貨運飛船將補給物資和燃料從洛神星地表的基地集群之中運輸到太空基地裡,戰艦們則無需降落地表,直接便從基地之中獲取到了足夠的物資補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