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戰力提升(1 / 2)

當前階段的太空航行,李青鬆始終受製於一個極為嚴重的問題。

化學燃料的效率太低了。

正因如此,當初遠征敵神星的時候,李青鬆才不得不從洛神星這裡“扔”過去大量補給和燃料,以支撐戰艦戰鬥。

在發射探測器到地球去的時候,更是不得不製造出了總質量達到七萬餘噸的超巨型火箭。

雖說造奇觀這種事情確實很有成就感,但成就感背後,更多的卻是無奈。

要是有彆的辦法,誰稀罕去造這麼大的火箭?

此刻,麵對著敵神星大開發這一項巨大工程,未來兩顆星球之間的飛船往來會極為頻繁。

雖說大宗的基礎物資運輸可以通過“電磁彈射技術”來解決,但其餘的,追求時效的貨物與人員的運輸也必然極多。

再用這麼低效的推進技術就有些無法接受了。

真要再這麼下去,說不定自己生產的資源之中,至少20%都要浪費在航程之中,實在接受不了。

那些可都是我辛辛苦苦生產出來的,就這麼浪費掉?不行!

但更先進的推進技術暫時無法突破,掌握不了二次加壓推進技術,更彆說高速離子推進技術,便隻能想辦法繼續優化現有技術了。

幸好,就算是現有的化學燃料推進技術,其中也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優化一下暫時夠用了。

在數萬名推進技術研究克隆體的工作之下,李青鬆漸漸確定了一件事情。

那便是,要提升推進性能,提升燃料利用率,還是要從材料性能、整體結構、冷卻係統這三個方麵來著手。

自己製造推進器的材料,必須要能承受更高的溫度和更大的壓力,才能獲取到更高的熱效率和推力。

材料科學,是從基本材料性能上來提升推進器性能。

整體結構,是從結構上來提升。

冷卻係統,則是從持久性、可靠性上來提升其性能。

三個方麵,俱都是為了同一個目標而努力。

被分成了三個大團隊的科研克隆體們日夜不休。於是推進研究基地裡,數百個試驗場裡日夜轟鳴。

眾多造型不同、結構不同,甚至於稀奇古怪的發動機在那裡終日噴射著各種不同顏色的化學燃料,甲烷,乙烷,甲醛,液氫,偏二甲肼……

等等等等,各種不同的燃料輪番上陣。

單單隻是進行實驗而已,這座科研基地的燃料消耗量便達到了每天數萬噸的程度。

為此,李青鬆不得不專門開辟了一條鐵路線,專門從各種化工廠裡運燃料過來,然後在試驗場之中化作火焰噴射出去。

也幸好此刻各座工廠都進行了智能化改造,生產效率極大提升,否則憑空多出了這個科研基地的損耗,還真有些承受不住。

數百個日夜之後,耗費了總計數千萬噸燃料,性能達到了李青鬆要求的新型發動機終於造了出來。

它仍舊是使用甲烷和液氧作為燃料的。

這一是因為甲烷的熱值較高,二則是甲烷在洛神星上儲量夠多。

那些隨處可見的托林處理一下,就能分離出甲烷來。

使用新型發動機推進的新式飛船也製造了出來。

這是一艘水星級戰艦。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