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10.12(補更)(1 / 2)

【黃丁班的“桃花源”】

在楚溪客的帶領下,校舍的建造一眾學子親力親為。

國子監批複的款項不多不少,剛好夠蓋一間尋常土木結構的大教室,但是,如果想按照楚溪客那張設計圖來建的話,就不怎麼夠了。

這時候,楚溪客的人脈就要發揮作用了。

之前搭建廊橋美食街時,他就認識了一些泥工瓦匠、伐木工人等,那時候楚溪客跟大夥一起吃飯,一道乾活,時不時自掏腰包改善夥食,工匠們都記他的情。

因此,當楚溪客再次找過去的時候,工匠們無一例外地拍著胸脯說:“既是小郎君用的,咱們就隻當搭把手,工錢啥的不必再提。”

楚溪客聽他們說得誠心,也便爽快地笑笑,沒再客氣,隻想著把每日的夥食做好一些,不讓人白乾一場。

值得慶幸的是,李子園那處破屋的地基和梁柱完好,隻需要把塌掉的瓦片和木料挪走,架上新的牆壁和屋頂就好。

整間屋子大可以全用木料,以卯榫結構楔合而成,比現代的水泥房還結實。

這可不是誇大,楚溪客之前就看過一個國外的測試視頻,華國傳統的榫卯結構木屋,能扛住十級大風、七級地震。即便風力再大、震級再高,屋子晃動劇烈,甚至與地基相連的梁柱底端都斷裂了,屋子卻沒塌沒倒沒散架。

楚溪客設計的就是這種屋子。

若說有什麼缺點的話,那就是木屋建起來非常麻煩,楚溪客又沒有足夠的預算買現成的木料,所以要從伐木開始,到建成少說要半年了。

所以,他光是木匠就找了四五家,希望大夥相互之間搭把手,儘量將工期縮短。

一聽他要得急,有一家姓牛的木匠說:“我家剛搭了幾個木架子,拚起來就是四麵牆,原本是個南邊來的藥材商人訂的,如今過了商定的日子他卻一直沒來,不如就先緊著您這邊用,質量上不必擔心,木料桐油用的都是最好的,小郎君彆嫌棄。”

這個時代,建造卯榫結構的純木製屋子都是先把牆壁屋頂分彆做好,再拚接起來。整個建造過程中最麻煩、最耗時的部分就是炮製木料、刷油塗漆、將各個零散的部件拚接楔合。倘若這些步驟省去,隻是把木架拉過來拚接一下,人多的話甚至一天的功夫就能做好。

這對楚溪客來說可謂是意外之喜:“牛叔的手藝我是知道的,您閉著眼睛刨出來的木料都是個頂個的好,哪裡說得上嫌棄?”

小小的恭維讓牛木匠樂不可支,原本還因為楚溪客找了對頭家略微不舒坦,這下是徹底沒有了。

緊接著,就有一個瓦匠搭話:“我家也有現成的瓦片,前日才從窯廠拉回來,原是打算自家蓋房用的,若小郎君看得上儘管拿去!”

這個口子一開,又有刷漆的、伐木的、夯土的等工匠陸續開口,都說自家有什麼可以先勻給楚溪客。

這下,不光是楚溪客,一同過來的學子們都卸掉了矜持的偽裝,驚喜異常。

“這樣一算,說不定一旬之內就能建好!”

“就算加上楚兄說的水車、草皮和花木,頂多再加半月也夠了。”

“隻要課室蓋好就成了大半,有個遮風擋雨的地方可讀書,剩下的慢慢

添置就好。”

“……”

瞧著這些平日裡文氣十足、走路都不會亂了節奏的太學生們露出如此稚嫩活潑的一麵,工匠們紛紛笑了。

說實話,自己的手藝能用在太學裡,對他們來說也是極光榮的事。

那可是太學啊!從前遠遠地見著門楣都會肅然起敬的地方,彆說在裡麵搭建課室,就連大門外的黃土都沒好意思踩過!

工匠們不由期待起來。

第二日,一眾工匠在門童的帶領下,穿過月亮門,踏入清幽的教學區,經過一排排課室,聽著偶爾傳出的讀書聲,腳步都不由放輕了。

直到此刻,他們才後知後覺地意識到,這是一件多麼光榮的事。

原本,能在太學蓋屋子的無一不是官家敕造匠人,其中大半建築還是前朝、前前朝、前前前朝留下來的大師之作。自家建的房子能和這些祖師爺的作品杵在同一片地麵,這簡直是……祖宗十八代都臉上有光!

這下,不是楚溪客感激工匠們免費出工出力了,而是眾人要反過來感謝他。

懷著這樣的心思,工匠們乾起活來更是不遺餘力,甚至彼此競爭,牛家半日之內拚合成一麵牆壁,馬家就憋著一口氣,力求比他做得更快更好。

短短一日下來,原計劃隻是把大課室的牆壁拚接好,不成想竟連屋頂都搭好了!

楚溪客和他的同窗們都驚呆了。

“我現在才真正懂得楚兄的那句話,‘行行出狀元’,你我整日拘於書本之中,還是見識太少。”

“都說‘士農工商分貴賤’,我頭一回覺得不該如此簡單粗暴地圈定等級,怎麼就認定讀書做官就一定比種田建屋對百姓的貢獻更大呢?”

“的確如此,術業有專攻,按照各自的優勢與喜好做事,每個行業都不荒廢,天下才能和諧有序地發展。”

“……”

楚溪客炯炯有神地聽著同窗們的感慨,自己也有了一丟丟感慨——果然還是實踐出真知啊,隻是觀摩了一下蓋房子而已,同窗們得出的觀點都能寫出一篇顛覆世人觀念的策論了。

工匠們雖然聽不太懂,但也知道自己被誇了,心裡暖融融的,還暗自把學子們說的話記下來,想著回家用來教育兒孫。

沒想到,楚溪客給了他們一個更大的榮譽——

“諸位忙了一場,我也沒有彆的回

報,不如就請諸位把名字刻在各自搭的木架、屋頂或者瓦片上吧,將來每一屆新入讀的學子都能看到,也算是個紀念。

“我阿爹說了,這些課室的建造過程以及諸位的名字都會記在太學的校史上,將來若哪家子孫能考入太學,學成之後會優先舉薦給工部。”

此話一出,工匠們的心情已經不能用簡單的“驕傲”或者“激動”來形容了,有更磅礴、更洶湧的情緒傾瀉而出,仿佛打開了一道閘門,讓他們的眼光、思想和憧憬放到更高更遠的地方。

從前,他們頂多想的是如何把手藝傳承給兒孫,如何讓自家作坊超過彆家,從來沒想過,其實還有更寬廣、更深遠的一條路可以走。

出於感激之情,也為了自己的招牌,工匠們精益求精,彼此協助,提前交工。他們不僅把上課的教室蓋好了,連同圖紙上的讀書亭、草廬、茶室,以及簡易的小灶間一一搭建好。

仿佛神仙揮了揮衣袖,原本荒蕪破敗的李子園倏忽間換了一番模樣——

後園之前,是一排排莊嚴整飭的建築,拐入後園,景致陡然一變,首先看到的是一個簡單而古樸的門欄,如今門欄上空空如也,匾額還沒掛上去。

門欄向兩側延伸開來,連著一圈低矮的木柵欄,若想翻越隻需抬抬腳就行。然而,對這些高傲的太學生們來說卻是一道體麵的底線,即便再低矮也不會有人不請自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