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瑤河縣來說,今天是個意義非凡的大日子——兩家書院的合並終於塵埃落定,正式宣告於世。
原本的應德書院,已有八十多位學生,加上慕賢堂的學生,人數瞬間膨脹到了接近三百。
如此龐大的學子規模,幾乎讓整個書院顯得煥然一新。
龐景昨夜陪著何希言徹夜討論書院的基本架構,幾乎一夜未眠,但他們終於敲定了所有細節。從教師崗位的分配到學生的分齋,再到每一處後勤資源的調配,所有問題都一一理清。
山長之位,依然由德高望重的朱常清擔任。作為一位飽經風霜的老者,他的聲望和威望足以壓住場麵。
朱常清雙手微微發顫,站在講堂門口久久未動。
他並非沒有見過風浪,當年書院最艱難的日子,他曾獨撐危局,咬牙堅持,可惜也隻是杯水車薪。
應德書院的前任山長因戰事被勅調上前線,結果卻暗中投敵,連累書院的名聲一同墜入泥潭。學子流失,講堂坍塌,甚至連書院的匾額都因無人修繕而破損斑駁。
那時的他幾乎要放棄了,甚至以為自己這輩子再也看不到書院複興的希望。
可今天,他站在這裡,看著嶄新明亮的講堂,看著庭院中一張張年輕的麵孔,心中感慨萬分。
至於監院之職,自然落到了何希言的肩上。
這個職位並不好坐,它幾乎囊括了書院所有繁雜而瑣碎的事務,從財政收支、圖書管理,到學生的獎賞分配,再到管理人員的考核與罷選,事無巨細,皆需過問。
站在書院講堂的門前,何希言輕聲默念著開設的六門課程:
“經史學、堪輿學、算學、玄學、武科、律法。“
這經史傳承古訓,堪輿明悟地理,算學解決實務,玄學修身養性,武科律法則是為培養經世之才,免得書院淪為清談之地。
尤其是玄學一科,按照以往的規矩,隻有那些有望開啟靈竅的學生才會深入鑽研。
比如何希言專設的偏講堂,便是為這些天賦異稟之人開設的小灶,因材施教,傳授更高深的術法。
而對於普通學生,隻需略讀《玄法入門》這樣的基礎教材,了解一些入門知識即可,不必深究。
現在何希言卻有不同的想法。在他看來,玄學更應成為每一位學子修身養性的必修課。
這個世界,修煉雖然是屬於小部分人的特權,但是無論如何人是避不開各種鬼神怪異之事,
他希望每個人都能對玄學建立起基礎的認知,哪怕無法深入鑽研,至少遇到邪祟時也知道該如何自保,而不是束手等死。
至於那些天賦出眾、靈竅已開的學生,何希言也早有規劃。
書院學習三年後,便可選擇加入虛危道,接受更為高深的修行,從而成為真正的修士。
六門課程共由十名教習負責,是書院的中流砥柱。其中一部分來自慕賢堂,雖與何希言素無淵源,但都有真才實學,王縣丞選人的眼光確實不差。…。。
為避免書院被慕賢堂舊人完全掌控,何希言也從最早的學生中選了幾人補入。
這些年輕人雖經驗尚淺,但充滿熱忱。對他們而言,最好的出路本是做縣中小吏,不過現在縣令也是何希言,索性留在書院效力。
除此之外,虛危道的弟子也會輪流來書院授課,何希言自己也會講上一兩節。至於課程內容,便隨他們所長自由發揮。
而書院的後勤事務,則全權交由首士李二負責。
這位年輕人其貌不揚,但卻極有才乾。何希言幾年前初到瑤河時便見過他,那時的李二不過是個跑堂的夥計。
後來機緣巧合,他跑到東市賣茶湯,憑著嘴甜手快的本事,與許元康等人交好,逐漸積累了一些人脈和資源。
短短幾年間,李二的生意越做越大,甚至還涉足糧食貿易,頗有些發家的苗頭。
聽聞書院招募首士,李二竟毛遂自薦,主動找上門來。
何希言原本隻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沒想到李二在試用期中表現得極為出色,最終將這份重要的職責交給了他。
李二負責書院所有的收支出納、房舍修理等具體事務。可以說,書院的後勤運轉全靠李二一人操持。
他雖不參與教學,但其重要性絲毫不亞於任何一位教習。
書院的其餘瑣碎事務,則由十餘名齋夫書役和夥夫分擔,他們負責清掃庭院、打理書庫、照料講堂等日常工作。
因為有符籙加持,許多勞務都變得輕鬆簡單,書院的雜役大多是縣裡的老弱,也算是一種善舉。
晨光灑在書院的庭院中,幾間嶄新的講堂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何希言目光掃過這一切,心中升起一絲複雜。
想起最初隻是被請來當個教習,如今肩上的擔子卻越發沉重了。
錢元達這位老縣尉,此刻也在站在書院的庭院中,因為現在書院也被當做縣衙的臨時辦公之所,他也有需要處理的公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