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井雄一拿起了電話,說道:
“我是岩井雄一。”
電話那頭的人說道:
“岩井先生,告訴您一個消息,山城的汪先生今天已經秘密抵達上海。”
電話是岩井雄一的副手今井太郎打來的,今井太郎是做為總領事的代表,一直參與與汪精為前期派來的代表高忠武和陶希盛談判日汪密約的工作。
高忠武是浙江人,早年留學日本8年。1931年畢業回國後,在南京中央大學任教,教授政治學。
次年轉任南京《中央日報》特約撰稿人,兼中國政治學校教授。全麵抗戰前期進入外交領域,29歲擔任國民政府外交部亞洲司司長的職務,專門從事對日外交工作,是當時國民政府裡最年輕的高級外交官員。
汪精為叛逃後,開始追隨汪精為。
陶希盛是湖北人,早年就讀於北京大學法律係,1927年1月赴武漢,先後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政治教官、國民革命軍中央獨立師軍法處處長、武漢分校政治部宣傳處處長兼《黨軍日報》主編等職。
1928年任國民黨政府南京中央軍校高級政治教官兼政治部訓導處處長。同年12月辭職赴上海,加入汪精為領導的國民黨改組同誌會。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出席廬山座談會,任國民政府國防參議會議員。1938年在武漢任文藝研究會秘書長兼研究組總乾事。7月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2月隨汪精為逃往香港,為汪叛變投敵製造輿論。
高忠武和陶希盛兩人受汪精為的指派,到上海與日本人進行日汪密約的談判。
日本方麵主持密約談判工作的是日本參謀本部軍事課長影佐禎昭。
此人畢業於陸軍士官學校和陸軍大學。曾任侵華日軍參謀本部中國駐在員、參謀本部中國課員、中國駐屯軍司令部副、參謀本部中國課班長、駐上海武官等職,有中國通之稱。
七七事變後,任參謀本部中國課長、謀略課長,1938年任參謀本部軍事課長,策劃建立汪精衛政權工作,同年12月,指揮特務機關協助汪精衛逃離重慶,叛國降日。
雙方談判的日汪密約包括《日支新關係調整綱要》和《調整日支新關係原則》、《日支新關係調整要項》、《日支新關係調整要綱附件》等三個附件。
其主要內容是:承認偽滿洲國,日、“支”、“滿”“三國”提攜。
定蒙疆(當時的綏遠、察哈爾兩省和山西省北部)、華北、長江下遊和華南島嶼為“日支強度結合地帶”,由日軍長期占領。
汪偽政府自中央至地方都由日本顧問或職員監督。
汪偽軍和警察由日本供給武器並加以訓練。
汪偽政府的財政經濟政策和工農交通事業由日本控製,一切資源由日本任意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