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李明清把裝在袋子裡的棉花綁在後車坐上便去鎮上。
趙小玲看著這一袋子棉花驚喜萬分。
“沒想到這麼多,這下冬天的棉衣不用愁了。”
“好行吧,隻是碰巧有。”
“不管怎麼樣你可真是厲害,彆人可沒這麼渠道能弄到這麼多,還是認識的人多。”
趙小玲絲毫沒有彆的想法,她知道李明清醫術不得了,有這本事認識的人肯定多,畢竟妙手回春,有目共睹。
人活著哪有不怕死的。
她打開袋子一看,更加歡喜。
上等的好棉花,比之前彭天華在縣城買的好多了。
“錢等下午的時候帶過來,早晨出門急沒來得及。”
“不急。”
“我今早晨來上班的時候碰到周明,他現在在供銷社上班。”
“沒想到這麼快就上班了。”
“他一天能去縣供銷社八百趟,估計那邊也煩。”
趙小玲很有眼力見的沒有提周英子。
兩人心裡都有數,她現在指定被關在家裡出不了門。
要不然按照她的性子肯定得鬨騰。
下午,李明清往回走在半道碰到周建剛。
他推著自行車,旁邊跟著驢車。
驢車上放了好幾排蜂窩煤。
“建剛,沒想到正好碰到,我還以為你早到了呢。”
“我在家想了想還是去租了一輛驢車,要不然這些蜂窩煤可得推著車子來,我這體格子可受不了這份苦。”
李明清笑著說道:“該鍛煉鍛煉了。”
“這成天騎自行車不著家怎麼能不算鍛煉呢,比我在學校的時候鍛煉的時間要長的多。”
很快便到李家村的村口。
村裡人看著驢車上那麼多的蜂窩煤眼睛睜的特彆大。
這可都是錢啊。
每家也隻會在過年的時候買個十來塊蜂窩煤。
基本上都是去山上砍柴燒柴火取暖。
周建剛見大路上乾活的人問道:“兄弟,你們村這是在乾什麼?我來的時候看見其他村也在忙活。”
“村裡馬上通電。”
“這可是好事啊,我怎麼沒見其他地方乾活?”
“隻有我們鎮上通電,不過其他鎮陸陸續續的也會通電了。”
“我看大家夥都在看咱呢,是不是我這陣仗有點大啊?”
李明清無語的說道:“一個驢車有什麼好陣仗大的,大家夥又不是沒見過驢車,你要是開個小汽車過來才可以勉強說的上陣仗大。”
鄉親們可是連飛機都見過,這些是小場麵。
吳勝利看著這麼多蜂窩煤羨慕的說道:“真舍得,李家冬天肯定不冷,就是不知道咱們知青所的屋子會不會進風。”
“咱們知青所肯定冷,連個擋風的牆都沒有。”
趙有才附和道。
周京立沒好氣的說道:“現在知道後悔了吧,當初我讓你們去李家借宿卻沒成功,你們不受凍誰受凍。”
這話說的像是他不用住知青所似的。
明明大家夥是一根繩子上的螞蚱,這冷嘲熱諷的態度也是沒誰了。